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

越曲雅韵 由耳入心——浙江中小学积极传承地方戏曲精粹

日期:2016-10-19 08:42:58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量:

\
5月31日,浙江省新昌县调腔剧团演员曹晓云(右一)正在为南岩小学学生讲解新昌调腔的戏服特点。
资料图片

  浙江省衢州市工人文化宫,“婺剧进校园”展演紧张进行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樊梨花,温柔如水的白娘子、白牡丹,风度翩翩的许仙和火眼金睛孙悟空……400多名小演员在舞台上各显神通,活脱脱是从动画片里走出来的Q版戏曲人物,精致可爱的小武生和小花旦扮相把在场观众都给萌化了。

  婺剧是中国剧坛上的一朵奇葩,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曲牌丰富、音乐粗犷、旋律优美。十年时间,衢州市“婺剧进校园”被完整纳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该市婺剧促进会会长吴金花看来,“婺剧进校园”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欣赏传统戏曲的大门,起到了“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的效果,同时也引领了一条婺剧文化薪尽火传、代有传人的路子。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戏曲大省,南戏的发源地,传统戏曲种类众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浙江省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戏曲种类(项目)有56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24项。

  对浙江的中小学生来说,传统戏曲早就不再定格在书本中。2006年6月,传统戏曲开始走入浙江的中小学校,成为校园生活的常客。浙江省教育厅与文化厅联手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启动“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中推广越剧、昆曲、京剧及地方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非遗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传统戏曲艺术特色教育,建立了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5所中小学入选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许多学校将当地的戏曲文化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培育,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组建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方戏曲的魅力和精髓,积极传承保护,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的艺术教育特色。

  “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婉转悠扬的越音,俊美华丽的舞台彩装,婀娜俊俏的身段,让孩子们身心愉悦。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绍兴市的许多学校里都能看到。越剧之乡嵊州市从2012年起就向中小学普及越剧艺术,指导学校引进越剧课,如今越剧课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从2015学年起,小学四年级每两周安排一次越剧课,使用《我爱越剧》地方教材,其他学段、年级要把越剧作为选修课、社团活动来开展,普及越剧基本知识,欣赏和学唱名曲名段。

  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新昌调腔融合北调南腔,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2006年,新昌调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昌县启动新昌调腔传承与发展计划,将《新昌调腔》编入当地小学课本教材,增加新昌调腔课程,让学校里的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古老的戏曲艺术,使得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姚江水长又长,姚江水长又长,姚江两岸是家乡……”姚剧进校园活动首站走进了姚剧传承(教学)基地——余姚市肖东一小,50位专业演职员为学生们送来了姚剧折子戏《劈山救母》、姚剧表演唱《母亲》选段等11个节目,把“国遗”姚剧的精粹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台上台下带入家乡戏的熟悉旋律。精彩纷呈的演出,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姚剧家乡戏的精彩。校长李士炎说:“通过学唱家乡戏,对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是非常有作用的,更多的意义是挖掘了孩子身上的艺术潜质。”

  “戏曲进校园增加了中小学生对传统戏剧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习惯,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戏曲艺术市场的终端消费者。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从戏曲中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受到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说,“戏曲进校园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操作上还有待完善,各方要形成合力。戏曲进校园的方式更要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走进课堂的层面上,需要完整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曾毅)



责任编辑:费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