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做起,孙女替爷爷道歉承载着文明反思

日期:2016-01-19 10:54:20        来源:长城网    浏览量:

   孩子替爷爷道歉是一面镜子

  是教育的进步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只以分数论高低,不以德育较高下,畸形的教育方式催生出大批考试高手,大学中宽松的教学环境令许多新生手足无措。因为没有爱好、因为缺少必要的德育教育、因为缺少对外界的了解,高学历犯罪逐渐成为社会的难题。

  “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小孩子首先做的是讲规矩,讲秩序,然后替爷爷道歉,这样的举动是教育的进步,至少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已经从娃娃开始抓起。笔者的记忆中,体育课与道德课老师总是缺席,英语、数学老师总是特别辛苦的来补课,直到到了高中,在异常紧张的学习中校长也能够挤出时间教做人、树信念。这样的课来的太晚了一些,常言“昆明池水浅,却不知观鱼胜过富春江”。

  孩子表现出的沉稳与礼貌,反应出的是良好的教育与修养。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再只以成绩论高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存在,我们的民族就更有希望。

  见证文明的力量

  尊重规则、尊重他人,诚信、担当、文明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元素,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大人的无礼与失德,居然需要孩子提醒,应该在我们日渐麻木的神经上深深地刺痛一下,激发我们的反思和改变。

  我们常说,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从自动留条的“诚信中学生”到8岁孙女的道歉,孩子的一言一行书写着城市文明的细节,孩子们美好品德见证文明的力量。“孙女道歉”当不止于简单地褒此贬彼,社会文明需大家携手创造。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积涓成流,共同构建文明大厦,方是我们围观、点赞“孙女道歉”之余更深远的意义。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有时更有力

  应该看到,人间自有正气在。几乎在所有的文明事件中,舆论都给予了正义的谴责。道德有时是批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批判视角,可是仅有批判也不行。因为批判也存在苍白的一面,很多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道德谴责往往只对讲道德的人适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换一个思路,建构一种道德激励机制。

  激励是存在渗透作用的,经济学在根本上就是对激励措施的研究。当激励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时,很多问题也就走向了可控状态。激励对于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在教育上有一个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可能有一点夸张,但谁也无法否认,如果一个孩子的文明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激励,显然会加剧文明的固化,且给其他孩子释放出示范效应。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有时还要有力。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小故事,春风和寒风都想吹开人的衣服,最终春风依靠温暖的力量取胜。这里不是否认道德谴责的力量,而是想强调,在道德建设中既要有谴责也要有激励。爱心激励带来的温暖,有时比严苛的谴责还要触及灵魂。

  从“好女孩”和“坏爷爷”找寻我们的影子

  曾经,我们很多人跟“好女孩”一样,明辨是非美丑,坚守道德规矩,抵制不良行为。随着我们长大,逐渐融入社会,我们渐渐发现,有时不守规矩会有更大收益,而风险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我们逐渐从“好女孩”变成了“坏爷爷”,将利益算计置于道德文明之上,一步步迈向冷漠市侩的利己主义者。

  很多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是非分明的“好女孩”,可当方便和利益唾手可得,当身边很多人对此满不在乎甚至争先恐后,我们也就经常像“坏爷爷”一样,把文明抛诸脑后。小女孩教育爷爷是一种逆向教育,透过这一幕,我们有必要反躬自省:在我们身上,究竟是“坏爷爷”多一点,还是“好女孩”多一点?我们是希望身边“好女孩”更多,还是“坏爷爷”更多?这个问题,值得一问再问。

  (据光明网、京华时报、广州日报、四川新闻网等)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