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习困难:这类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但由于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导致成绩落后。
5.社交问题:约一半以上存在社交问题,因为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干扰他人游戏以及冲动任性。
家长切莫错误地
给孩子贴上标签
钟鑫琪介绍,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在临床上一般通过三种方法来确诊:一是采集病史,主要是由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个正确、客观、完整的病史;二是一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精神检查,主要有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听力、视力情况、肌张力、协调和共济运动、生理、病理反射;三是心理评定,主要有智力测验、注意测定、量表评估(如Conners父母问卷、教师量表、学习困难筛查表等)。
“令人担忧的是,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误区,容易导致错误做法。”钟鑫琪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把活动性较高的孩子误认为是多动症;二是过度依赖药物;三是有些家长害怕别人知道自家孩子是多动症,从而不敢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学校、社区等,所以没能调动周围资源一起来帮助孩子。
“小朋友的气质特点本来就是活动度高,浑身是劲儿。好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小朋友的正常反应。”钟鑫琪提醒,家长不能因此轻易断定孩子为多动症,因为当小朋友出现负面情绪,又没能及时得到发泄,或初入陌生环境时,也会表现出局促不安,上蹿下跳以纾解紧张情绪。
治疗:药物治疗
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钟鑫琪说,对于多动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低剂量的中枢兴奋剂,帮助改善多动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表达。
而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行为矫正:利用学习原理,采取奖罚结合的原则,通过强化良好行为表现,消除不好的行为表现。这类训练需要有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和疗效。
2.疏泄疗法:让患儿将不满情绪讲出来,使其心情舒畅,同时多做户外活动,疏泄旺盛的精力。
3.父母和教师咨询:进行心理辅导,为孩子提供足够社会支持。
4.社交技能训练:通过指导、示范、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社会技能。
5.躯体训练:比如体育运动,指导他们控制冲动和攻击行为。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