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本
就像地球的存在离不开自转和公转一样,一所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离不开融入社会发挥大学的引领支撑作用,更离不开大学自身的内涵建设。
国家“双一流”的号角奏响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冲锋号”。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流大学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只有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谈得上如何建设“双一流”。在我看来,建设一流大学应该注重三部分的内涵建设。
大学首要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实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竞争。而大学的责任,就是为国家富强和经济发展,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创新者、劳动者和推动者。因此,在迈向“双一流”的征程中,大学不能丢了这个最根本的定位。
其次,大学须在社会进步中,更好地发挥传承和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源自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大学应更多地在提高国民素质、社会文化等方面下大功夫,推动社会有意识地构建一种宽松的氛围,让新事物能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接受度中产生,并得到良好发展,这是大学应有的远见和胸怀。
最后,是创新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是大学直接参与社会建设所具备的知识力量。大学不同于企业,虽然无法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制造高精尖科技产品,但大学是高精尖技术的策源地。大学有着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团队,可以为社会提供创新的基础及科研成果,产生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支撑,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撑和动力源泉。
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应该要着眼队伍、环境和成果,重点从四方面“发力”:一是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构建一流团队;二是大学治理,着眼点放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符合一流大学标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三是营造环境,使大学成为圣洁的地方,让教师潜心育人,学生乐于学习;四是扎实推进,抓住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张行勇、通讯员谢霞宇整理)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