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探索:做好助理获启蒙
2000年2月,刘殊芳被任命为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地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由于当时在晋江市乃至福建省设校长助理都是首创,“校长助理”这一职位,既不是副校长,也不是中层干部,没有明确的职责概念。因此,至于“校长助理”工作职责是什么、怎么当好“助理”,组织和制度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校长对此也几乎一无所知,更无一点实践经验,只能凭着感觉和工作需要去自己摸索和把握。
从一名普通教师直接到校长助理,虽然职位升迁很大,但刘殊芳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为人处世态度。低调的作风使她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不断促使她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在与同事和领导频繁的沟通交流中,她很快熟悉了学校状况,了解了各项工作的性质与流程,由此适应了工作角色,成为了一名称职的校长助理。
然而,对于这个没有先例的崭新岗位,仅仅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着积极探索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关于“校长助理”的定位,刘殊芳作出了这样的概括:校长助理既是领导又是部下。这种身份特征,要求她必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上级领导和下级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在成为上级领导“可以放心的人”“得力干将”的同时,必须把“顾上”与“顾下”结合起来,否则容易失去人心,难以开展工作。
因此,刘殊芳一方面把校长决策的事执行好,另一方面在开创工作新局面上献计献策,发挥参谋作用。她认识到,作为一把手的校长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单位内的每项工作都研究得细致,往往是对主要工作或者阶段性重点工作,以及急于处理的工作关注或研究得多,投入精力多。相反,对辅助性工作、阶段性工作的非重点工作、不急于处理的工作,相对会关注少一些。但作为助理,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应该干什么、如何干最有发言权。因此,她积极发挥参谋作用,保证学校一些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由此得到领导的肯定,不久就被提任副校长。经过一年时间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刘殊芳很快就正式担任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从此与学校、与教育管理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沟通协调:民主治校初告捷
在担任助理期间,对于学校管理,刘殊芳从学校老校长身上获得了四点启示:一是当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学会妥协,有些事不一定就要马上解决;二是与上级部门一定要处理好关系,只有得到上级的支持,自己的设想才能得以推进;三是要善于和各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与积极协调;四是当领导的一定要保持身心健康,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在作为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时,学校87%的教师年龄比刘殊芳大,只有三个人比她小。当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有四个人,一位将近退休的老书记,一位五十六岁的副校长,同年上级又从一所初中校校长岗位上新安排来了一名已有二十几年管理经验的同志来担任副校长。当上级宣布人事安排时,对于如何协调关系打造团队,进行学校管理,不少人替她捏着一把汗。
或许年龄悬殊也是一种团队优势,刘殊芳对长者处处保持尊重,凡事共同协商决策。几位年长的副校长对她也都很支持,除了同事关系,他们对刘殊芳更像对待自己的晚辈一样。而且,她待人真诚,处事稳妥,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学校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老师们也逐步从怀疑到接受,然后变得更加信任。
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基层的教研和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面对的是晋江市56所中学、18个教委办、292所小学。为了让进修学校真正发挥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指导服务功能,刘殊芳带领班子制定制度要求教研员、培训员要自觉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进行每学年下乡不少于50个工作日的挂钩蹲点。同时,进修学校还要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为晋江教育发展决策做好政策服务与咨询工作。按照这样的工作要求,老师们总体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但学校氛围好,老师们工作有激情。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刘殊芳在任期间对学校的食堂、办公室、教学楼等硬件逐一进行整修,使整个学校环境发生了较大改观。
在刘殊芳担任校长之前,进修学校一直都没有明确提出办学理念,经过两年多的管理实践,她和同事们一起梳理提炼了进修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检查。这不仅是对学校办学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刘殊芳作为学校管理者角色的一次全面考核。
带队用人:稳抓管理关键点
在长期学校管理实践磨砺与积极思考与探索之中,刘殊芳逐渐摸索出学校管理的门道和诀窍。她认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在于带出一支有执行力的、忠诚敬业的干部队伍,而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之中,重点是抓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敬业程度以及对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此,刘殊芳在担任晋江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期间牵头拟订并出台了《晋江市学校领导干部培养意见》,制定并实施科学可行的学校干部培养措施,比如:委托培训、基地培养、挂职锻炼、重点培养、创设平台,等等。同时,还配套制定了《晋江市学校领导干部异地挂职锻炼实施方案》,分期分批从晋江市各级各类学校选派一批优秀校级领导干部,到省内外名校挂职锻炼。
如果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那么优秀的管理团队则是一所学校的脊梁。任泉州五中校长以来,刘殊芳特别重视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凝聚力。在内部管理方面,力求做到团结协作与分工负责的统一和谐。在管理中,学校逐步强化处室、年段、教研组“三线并行”的管理网络。每学年根据工作要求,对干部岗位和人员适当调整,进一步明确处室、部门职责。通过竞聘上岗,新增了校级干部;中层行政实行学校聘任制,形成可上可下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新人担任后备干部、年段长、备课组长等重要职务,在各处室设助理、干事等职位,锻炼年轻人。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培养干部队伍:比如暑期召开行政研讨培训会,对行政班子进行系统培训;派出中层干部到市教育局、到上海格致中学挂职学习,加速青年干部的历练成长。
学校的卓著不能仅仅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更要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形成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近些年,泉州五中不仅让教师走出去拓宽视野、吸纳新知,而且每年还邀请一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把师资培训质量和层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会激发团队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学校采取一系列方法培养骨干教师,比如评选年度“十佳班主任”、开展“名师工程”、力推教师成名成家。为了更好地管理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考评制度。比如教师的教学质量跟踪、课堂跟踪,开展各教研组“推门听课”活动、“以老带新”帮扶活动、新教师每月开设校内公开课活动、学生评教活动等。这些举措,助推了新人成长,也让这支队伍整体更优秀,更有活力。
自我超越:突破困境觅大道
就职业生涯而言,刘殊芳可谓是年少得志,年纪轻轻就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岗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但她深切体会到,要做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实践中的探索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博采众长,广泛阅读各类“有用”或“无用”之书。
为此,她工作之余攻读了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为比较各国基础教育的不同,她用一年的时间阅读了英、美、法、日、德等十余个国家的多本基础教育书籍。她把阅读各类基础教育权威期刊、教育专家的著作及教师成长专著等,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在被调至泉州五中担任校长两年后,2012年4月,经过泉州市委组织的公开推荐选拔,她担任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一职,协管人事工作。
从校长助理到泉州五中校长,再到领航名校长,在这十几年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刘殊芳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收获,也有失落;有困难,但更有信念。她一步一步突破困境,超越自我,越来越稳健地行走在成为未来教育家的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个人小传
刘殊芳,1970年5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2002年和2009年先后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学历。2005年8月任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党支部副书记;2006年11月任晋江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晋江市教育局副局长;2010年2月任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校长;2012年3月任泉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泉州第五中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成长印象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理论著作:《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
成长经历中关键事件:少时习武,学生时代任班干部,任职晋江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职业生涯中关键人物:领导、老师、朋友、家人甚至那些喜欢挑刺的人。
办学管理中最有成就的事:在泉州五中创办国际部。
办学管理中曾最棘手的事:网络舆情无法把控,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的改革创新:创办学校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已成为福建省对外办学项目中的佼佼者。
学校改革创新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彻底改变社会各界唯分数至上的育人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对人才和学校的评价标准,让学校不再停留于分数竞争,而是办出特色和水平。
当前发展最需要的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长期支持和理解;参加培训,提高治校能力,增加与高水平同行交流。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