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精准脱贫的“延安答卷”》为题,报道了延安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后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变化。用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冯振东的话说,“这一年,托了底,暖了心,有了骨,见了金。精准扶贫,行!”。(3月21日《人民日报》)
犹记去年2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延安主持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与参会的24位市、县委书记一起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会上他说: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毫无疑义,这又是一次脱贫致富的动员,吹响了老区脱贫攻坚的号角。
一边是中央的殷切希望,一边是严峻的贫困现实。就以延安为例,目前仍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片区县,这些地方都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连片特困地区,成了最难啃也必须啃下来的脱贫“硬骨头”。在使命召唤、困难逼人面前,延安各级干部不负重托、敢于担当,作出了“2018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的郑重承诺,并以实际行动,在托底、助力、自强等多个层面,交出了一份“延安答卷”。
托底,让延安全市4.54万户贫困人口、10.87万人精准呈现,还建立起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不走的“工作队”;全市991个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户有包扶责任人。助力,2015年延安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6.45亿元,同比增长6成以上,其中仅产业扶贫投入就达到4.19亿元,补齐着该补的“短板”,有力抓住了移民搬迁与产业扶贫的“牛鼻子”。自强,开展技术培训,成立扶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确保贫困家庭“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这些不但授鱼更重授渔措施及自强奋斗精神的做法,使“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逐步走向目标明确的“定制化”。
精准扶贫的“延安答卷”,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的传承,是使命担当、责任自觉、戮力同心、创新实干的映照。“贵在自立”的延安人用情追求、用心把握、用力落实,书写出的这一阶段性合格答卷,不但值得点赞,还可以成为一个有益的借鉴,在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中彰显样板的价值。 李广芸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