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延安举行盛大开幕式,作为我国目前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在地级市举办开幕式,这在艺术节历史上尚属首次。而作为开幕式的首场演出剧目,由渭南市秦腔剧团和澄城县剧团以及户县群星剧团共同打造的,代表陕西传统艺术的秦腔现代剧《家园》,更是成为本届艺术节开幕式上的一大看点。日前,华商报记者在延安大剧院探班《家园》剧组演出现场,并与剧组主创人员及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余青峰一起探讨了《家园》创作故事及艺术价值。
《家园》剧情梗概:
用平凡的故事奏出时代强音
天载之下,一把板胡,吱吱呀呀,琴弦来回推拉,就像耕地的犁头,在老黄牛的拖拉拽曳下或疾或缓地划过三秦大地。而在现实的戏曲舞台上,刹那间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洪流滔天,飞沙走石。一座座房屋倒塌,睡梦中的山里人从废墟爬出来……背景与现实的急剧转换,震撼了舞台下每一个观众的心,而这就是第十一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剧目秦腔现代戏《家园》的彩排表演现场。
秦腔现代戏《家园》以数年前陕南发生的一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为创作背景,讲述了在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党和政府实施避灾移民重大工程,将不适宜在山区居住的村民搬出大山、重建新家园的故事。 在近两个小时的彩排现场,剧中市委书记张安民排除万难,实施移民搬迁,还山区老百姓一个新家园,让村民彻底告别贫困,有希望、有尊严地活着……;村长王星在泥石流发生危急之时,为救全体村民将即将生产的妻子留在家里,舍小家顾大家……;刚刚新婚三个月的村党员柱子,为救村里守墓人丁老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悲痛欲绝的新婚妻子……,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矛盾冲突的交织,紧紧揪住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最终推动了整场剧达到了一个高潮。
《家园》剧情或许并不复杂,甚至略显“老套”,然在正如剧目介绍中所说的那样,艺术只有牢牢地扣住时代的脉搏、顺应人民的呼吸,再平凡的故事也能奏出时代的强音。伟大,从来都寓于平凡;繁华,从来都植于朴实。
《家园》艺术价值:
不是建房子的情节剧而打造心灵希望的史诗剧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3日上午,《家园》剧目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两次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余青峰谈起《家园》的创作之路,表示《家园》虽然讲述的是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党和政府实施避灾移民重大工程,重建新家园的故事,但却又不是一部单纯讲述移民搬迁、为受灾村民建新房子的情节剧,更是一部村民在灾难之后,建设信仰的家园,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家园和希望的家园的心灵史诗剧
余青峰表示,《家园》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如何建设现实的物质家园,而是呈现山里人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一段心灵旅程。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从剧情推进,还是服装道具,还是舞台设置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譬如舞台场景中,一开始是泥石流侵袭后的残砖断墙,是一片废墟,渐渐地舞台上的一块块泥石被清理干净,舞台环境慢慢净化,配合剧情发展,观众原先沉重的心情也得到净化舒解。”
“在演员服饰上,我们也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调整,从刚开始救灾现场演员身穿的沾满泥水、带有斑斑血迹的衣服,逐渐变换到最后全场演员干净的服饰,由外在服饰的变化衬托村民内心的变化,通过这种细节展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负责该剧服装造型设计的国家一级舞美(服装造型)设计师赵艳称。
“在整场剧的表演过程中,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情节,都是用一个个小故事、小细节慢慢堆积情感,采用一种斜风细雨般的演出节奏,将台下观众的心和台上剧情缓慢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直到最后达到整场演出高潮。”余青峰讲,《家园》呈现的并不是建房子,而是建造心灵的家园,有信仰有希望有尊严地活着,才是幸福地活着。
《家园》地域特色:
围绕秦地元素打造秦腔现代剧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行,而选择秦腔现代剧《家园》作为开幕式演出剧,除了剧本本身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外,其中整场剧中展现出的陕西元素,也是作为开幕式演出剧的参考之一。
余青峰表示,秦腔,是三秦大地的最强音。秦腔姓秦,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家园》之所以被称为是一部秦腔现代剧,首先它所有的表演元素都基于秦腔,是一台正宗的秦腔。主要人物的秦腔唱段,时而雄浑,时而高亢,时而入味,时而悲怆,令观众大呼过瘾。
在秦腔这个主调没变的情况下,在秦腔板式韵味不变的前提下,《家园》在演出过程中又融入陕西民谣、华阴老腔的元素,以此丰富全剧的色彩,“而且和传统的秦腔相比,整个舞台采用了动态的展示方式,可以说是整场演出集合了秦腔的传统、戏曲的手段、歌剧的音乐、舞剧的舞美。”余青峰称,尤其是在剧中最后,扮演市委书记张安民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边肖,唱出的一段40句的核心唱段,可以说就是秦腔中的“咏叹调”,而正是这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使《家园》真正成为一台秦腔现代剧,也成为入选开幕式演出的原因之一。
《家园》创作故事:
不断否定再否定打磨出艺术精品
据了解,《家园》剧本是由国家一级编剧谢艳春,国家二级编剧屈曌洁,历时四年联手创作《家园》剧本。期间,她们四次深入灾区第一线体验生活,感受山区老百姓的辛酸苦辣,以及住进新家园后的喜悦。“这几年间剧本大大小小的修改有20多次,现在呈现给观众的是修改后的第四个版本,而其中第三版、第四版的修改,几乎都是‘颠覆式’的推翻重来,而每一次的修改对编剧来说,不断的否定再否定,无疑是一个‘割肉挖筋’的过程。” 国家一级编剧谢艳春表示。
“可以说剧组上到导演,下到演员每一个在排练过程中,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都在和自己‘叫劲’,和自己‘叫板’,从演员到后台,从灯光到舞美,每个人都在不断否定自我,寻找‘缺点’,不断打磨提高,争取把演出做到最完美。”余青峰说,《家园》导演是79岁的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老师,被称为中国目前最懂戏曲的导演,而在《家园》的彩排中,他并未在曾经辉煌的艺术生命里沉醉,而是主动把过去的自己给“颠覆”了,在长达半年彩排中,每天第一个到达排练场的,一定是这个老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这个老人。
“而在整个剧组里,让我感到最可爱的人、最奉献的人,无疑是来自渭南秦腔剧团,澄城剧团以及户县剧团的基层演员,他们常年在基层,很多都是四级演员,有的连职称都没有,可是他们心里装着舞台装着观众。尤其是当听说《家园》被选为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有机会能登上艺术的最高殿堂,一个个更是兴奋的恍如做梦一般,而在长达半年的排练中,没有一个人请假早退,他们代表了中国艺术最基层的力量。”余青峰表示,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来自农村、来自基层,更接地气,更能体察山区灾民的悲欢,所以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有“质感”,虽然一个个脸上身上都涂着血浆和泥浆,但却是舞台上最美的演员。 (记者 张林 文/图)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