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王宪军可没想到,年过花甲,在黄土地上当了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也过上了和城里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的日子,还有了工资卡,按月领薪,旱涝保收。
这是王宪军(2015年12月8日摄)
2015年12月8日清晨,在已经海内外闻名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记者掀开布帘走进他家窑洞。王宪军保持着务农时的习惯,早早就起床了。他还是舍不得丢下那顶戴了十年的布帽,可一穿上乡村文化旅游公司统一配发的制服,看上去立刻精神了不少。土炕一头的灶台边,老伴和小儿子正抓紧吃早饭。几口人现在既是家人,还是同事——过一会儿,他们都要去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
去年2月13日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曾下乡7年的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一眼就认出了王宪军,还叫出了他的小名“盈儿”。说起当天情景,老王说,“他一点没变,还是那么亲切!”
可不到一年光景,梁家河却变了,变得让老王有些应接不暇。
100多盏太阳能路灯立起来了,村里有了超市和公厕,拦河坝让小山村多了一汪碧绿。垃圾有人回收了,不再是“清洁靠风刮”。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有人在村头跳起陕北秧歌……
更大的变化,投射到每一个梁家河人身上。黄土高原苍茫的自然风貌、知青旧居形成文化景观,当然,还有越来越大的“名气”,让一百多位地道的梁家河村民“华丽转身”。
2015年五一节,梁家河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公司集中培训,统一着装,规范上岗。村民也自然就成了公司员工,揣上了工资本,拿起了固定薪水。乡村旅游火了,光农家乐就办了十多家,沟沟峁峁里迎来了一批批南来北往的游客。才半年多,村里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高峰时每天有6千多人,“梁家河啥时候这么热闹过!”老王感慨地说。
老王一家也“热闹”起来:他自己当上了停车场管理员,老伴加入了秧歌队,在外务工多年的两个儿子也回来了,小儿子开起了电瓶车,有着企业管理经验的大儿子还当上了旅游公司的经理。
这突然变身“上班族”,老王还真有些不习惯。起初,自己和老伴还因为迟到被罚过款。赶上旅游旺季,一家人只有在食堂用餐时能拉上几句闲话。忙归忙,但老王觉得,这比在地里刨食可强多了。
“过去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个4、5千元,现在我和老伴各自每月挣1千多元,小儿子有3000多元。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最好!”不善言辞的王宪军,憨厚的笑容背后难掩生活改变的喜悦,“跟过去比起来,现在的营生可好咧!”
冬天是淡季,游客不多,可忙惯了的老王闲不住。从停车场出来,他又来到村广场,加入秧歌队的行列。撑起花伞,老王跳得起劲,还即兴唱起了自创的陕北民歌——
“荒山披绿果飘香,平地起楼树成行。高速公路村前过,加快步伐奔小康……”
老王有了个心愿:“梁家河的日子好了,乡亲们也想给总书记捎个信,让他放心,盼着他再回梁家河,看看这变化。”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