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达连沟 一个村庄的变迁

日期:2016-01-21 09:49:28        来源:新西部教育网    浏览量: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 (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刘名山)  2016年元旦小长假,榆林市中亚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张军在办公室再也呆不住了,他冒着严寒冰雪天气,驱车回到曾经养育他的靖边县达连沟村,当他来到“整村已空无一住户的旧村庄,他的心情很难平静下来,在每户废弃的旧窑院里走一走、看一看,在村子撂荒了的盐碱地仔细地观察、目测每块土地的土质和地貌,在移民新村和乡亲们年长者拉家常,谈打算,与村干部共同谋划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外出村民的修房安置和造田工程计划。

\

靖边县达连沟旧村庄.

  村民的小康梦

  达连沟村是高峰村的一个自然大村,有89户、410口人,改革开放后,这里山河依旧,面貌未改。该村近千亩自流灌溉田变成了盐碱地,村里有一半农户住在低洼处,窑洞碱化潮湿的不能住人,有的家院直至被河水淹没,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纷纷远走他乡打工谋生。2013年吊庄移民后,守村的34户村民喜迁新居,从沟里的土窑洞移到平滩地,住上了新洋房。然而这些村民虽然住上了新房,但人均口粮田不足一分,生产生活还是没有保障。

  据了解,现在达连沟村有55户村民在本县及境外谋生,他们居无定所,在外虽闯荡打拼多年,但创业成功率几乎等于零,城乡两头都没有抓住,只能维持眼前生计,却没有长远发家谋划,前景一片渺茫。他们看到村里老住户移到了新村,今后致富有了希望之光,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致富梦想,决定返乡创业,在家乡的土地上发自己的家,治自己的业。全村人安居乐业奔小康。因此他们一致推举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敢于担当,不属输的张军小伙当先行军,敲开他们致富的门。张军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大家郑重承诺说:“只要大家信任我,我将竭尽全力与村干部和广大村民拧成一股绳,挺起腰杆奔小康”

\

靖边县达连沟移民村新貌.

  张军的扶贫图

  如今在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浇地变成盐碱滩,村民纷纷离家园。撂下弱智和老人,口粮田没一分。”当张军来到旧庄园,在他眼前敞漏的是一个个烂窑黑窟窿,塌墙烂院,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令人寒心的是低洼处的窑院,河水已满盈盈地漫进了窑洞,而河滩盐碱地则是一望无际的芦苇长有一人多高,看到这种荒芜破落的一幕幕,张军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的打连沟村虽说旧貌换新颜,新旧村相距不到两公里,旧村在沟,新村在滩,两个村却是天壤之别。新村住户守着新房没地种,而外出56户打工者无家可归。

  达连沟村自然条件是全乡优越的村庄,新村油路通至家门口,迈步就到田地头,幸福生活有奔头。条件不比城里人差多少。该村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库坝连群,仅大小於地坝就有8座。这里的人们多少年守着村里丰厚的的土地资源而受穷,就是因为“贫穷”二字缚绑着他们的手脚。张军对于该村的村情民风他了如指掌,绘就了达连沟村“十三五”发展蓝图,他提出要向“两害” (盐碱地、沙化地)宣战,向“两畔一沟”要效益。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十三五”期间,要治理好1000亩盐碱地,治理开发1500亩沙化地,打机井 6 眼,将外出55户村民全都给盖上新房。这些富民工程实施后,全村人均可实现6--7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张军说,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治不了“两害”,就无颜愧对父老乡亲,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党员。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奋斗之下,,“十三五”期间,达连沟村一定会变成米粮川,林果园,要让外村人刮目相看,眼红起咱村来。要叫全村人有房住、有地种、有福享,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曹静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