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失聪的儿子 她自学聋哑儿童康复方法
提起39年前的那场意外,杨钝依然满怀歉疚。儿子刘欣出生于1976年11月,两个半月后就是春节,村子里的秧歌一直扭到了杨钝一家所住的院落周围。“陕北人闹社火点的是一种铁壳的土制火药炮,很响,就和打雷一样。”杨钝说,秧歌扭起来的时候,儿子刘欣正在炕上睡觉,她自己忙着炸油糕、做年夜饭。但是近在咫尺的3声炮响之后,婴儿娇嫩的听觉神经被震坏了,刘欣从此失聪。
随着刘欣一天天长大,同龄孩子会的他都会,只是不能说话,同院的孩子都不愿和他玩。杨钝和丈夫工作忙,孩子只能同姥姥一起待在家中。为了医好儿子的听力,杨钝抱着孩子辗转到北京、上海等多家医院求治。大医院走了一家又一家,刘欣的耳朵却依然听不见。没有办法,杨钝只能自己在家教他。
杨钝出生于中医世家和教育世家。在老中医父亲指导下,针对刘欣的康复需求,她开始了对聋哑儿童医疗康复、语言康复、教育康复的研究和实践。1977年,她在考察中外聋童教授法、尤其是英式和美式教授法利弊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将二者和汉语拼音方案揉在一起,创造了一套集音素分解组合快速语训法、聋哑儿童使用中小学普教课本与常态儿童同步进度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杨钝带儿子和另外两个同学参加了这次试验,使儿子成功完成小学和初、高中的课程,还两进大学,学了部分大专课程。杨钝采取请高师(榆林土话,指某一领域本领高强的人)、下工地的办法,引导他学习和掌握了十多种职业技能。
七年前,杨钝的儿子组建了榆林市壮皕福聋人机械修缮装潢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从此,他以公司为核心,开始带徒式教学。同妈妈一样,他一批一批免费带徒,让他们获得自理、自立、自强的多门技能,取得经营和教学的双赢。
为帮更多聋哑孩子
她自费办学义务培训学生
在成功教育儿子的同时,杨钝最初的一批学生,全是自己找上门的。杨钝留下了这些聋哑孩子,不但不收钱还管孩子吃住。一个、两个,很快就有了八个学生。直到家里实在挤不下了,杨钝明白,想让更多聋哑儿童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就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杨钝借到几间民房。1979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她自费创办了聋儿语言康复学校,弥补了榆林几十年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学校的招生简章里明确写着:本校免费收训聋哑儿童和其他语障儿童,就学聋童除交伙食费、自带被褥等生活用品外,不收学费,不收办公费,不收房租和水电费。
学校建好了,但是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而且学校的各方面条件也不完善。1985年,杨钝听说河北有一所民办的聋哑康复学校,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也为了积累教学经验,她和丈夫、儿子一起乘汽车、转火车、睡车站,一路辗转到了河北赵县。在杨钝夫妇的百般央求之下,这所聋哑康复学校同意杨钝夫妇留下来。学校知道了杨钝的教师身份后,马上提出聘她做这个学校的教师,让她每月拿最高工资,杨钝不肯要工资,只求学校收下儿子做学生。
杨钝在赵县待了3年,在这3年的时间里,她白天教学生,晚上便教其他老师和儿子学拼音、学说话。置身同是聋哑儿童的语言环境中,儿子的语言能力取得了很大进步,经治疗左耳也能听见了。
在此期间,杨钝接触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聋哑儿童及家长,看尽了这些父母的苦泪心酸,了解了他们的共同心愿,并逐渐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聋哑儿童语言康复教学方法,从而奠定了她日后的办学基础。
杨钝的学校以训练聋哑儿童开口说话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手语、指语等,还教授聋哑儿童手语。杨钝说,幼儿是在无数次重复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说话的,聋哑儿童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杨钝的学生郭清,掌握不了“爸爸”的正确发音,为了让郭清真正掌握“爸爸”的正确发音,她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教,终于让孩子学会了叫“爸爸”。
目前,杨钝的学校常年保持在60-80名学生,其中最大的已经十八九岁,最小的仅有3岁,生活还需要家长陪护,大一点的孩子则相互帮助,杨钝也希望借此告诉孩子们。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