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达13883处,已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0处。全市国有馆藏文物近6万件(组)。
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21座,其中国有文物系统11座:榆林民俗博物馆、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镇北台长城博物馆、神木县博物馆、府谷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定边县文博馆、绥德县博物馆、米脂县博物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国有非文物系统2座:神府革命纪念馆、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民营博物馆8座:神木县古麟州博物馆、府谷富昌博物馆、榆林尚古博物馆、榆林上郡博物馆、陕西观止文化艺术博物馆、佳县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府谷县荣河博物馆、榆阳区龙文化博物馆。
2016年 “5·18国际博物馆日” 暨 “博物馆与校园手拉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现场
2016年 “5·18国际博物馆日” 暨 “博物馆与校园手拉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启动仪式
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景观”,
市文广局精心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
榆林民俗博物馆
一、榆林民俗博物馆
民风民俗古色古香
榆林民俗博物馆位于榆林古城大街田丰年巷3号院,北倚建于明成化年后期的鼓楼,南傍明武宗曾下榻两月有余的凯歌楼,2003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被榆林市文明办命名为榆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被榆林市志愿者服务总会命名为榆林市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基地,被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民俗博物馆所在地田丰年巷3号院是榆林古城现存较为完好的仅存的八处四合院之一,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61.9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名宅独院式四合院,由大门、二门、照壁、房屋(正房、东西厢房、耳房、南房合围成正方院落)组成,全院建筑为硬山式“人”字顶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民俗博物馆依托和利用现有古建筑,以榆林城老四合院民居摆设为基本脉络,陈列为反映榆林当地民风民俗的展览,分为:榆林城历史民宅展、陕北婚俗展、古商贾文化展,新增凯歌楼红色文化展。馆内现有藏品500余件,纸品千余件,展出藏品400多件。
时间:5月17日
地点:榆林民俗博物馆沙河公园展区
活动:举行榆林市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博物馆与校园手拉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演出,引导群众参观榆林民俗博物馆沙河公园展区。
二、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历史写真艺术瑰宝
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榆林世纪广场北,2008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是榆林市第一座专题性博物馆,被榆林市文明办命名为榆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被榆林市志愿者服务总会命名为榆林市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基地,被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物馆展厅面积1619平方米,博物馆分为序厅、复原下沉汉画像石墓葬厅、汉画像石展厅、幻影成像演播室四部分。展出的200多块画像石均为榆林东汉画像石中的精品,以神木大保当汉墓、绥德辛店汉墓、米脂官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为主,有灵禽瑞兽、神话故事、忠勇典故、民间生活、战争、娱乐、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题材,集中反映了陕北汉代人的信仰和社会生活画面。
榆林汉画像石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大约延续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其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陕北的汉代文明。榆林汉画像石从数量、内容到风格在全国都具有特殊地位,中国乃至世界汉画学者均对榆林画像石特别关注,屡有专家亲临榆林市考察观摩、研究论证。作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是一种直观的方式和可靠的形式,它直观地展示了汉代的政治、社会关系、生产力、精神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面貌,被学者看作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画卷。截至目前,榆林画像石的研究专著有《陕北东汉画像石选集》《陕北汉代画像石》。神木大保当1996年—2000年出土画像石66块,在考古报告《神木大保当》一书中作了全面著述。另外,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收录在《中国汉画研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美术考古》等著作中。
时间:5月18日—6月20日
地点: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活动:举办“孝播人间传承美德”孝文化图片展;举办“答案就在这里”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博物馆主题活动“大圣来寻宝”;邀请与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结对子学校市第十中学、市实验小学等的学生参与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宣传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