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黄土文明边塞风情---榆林尚古博物馆
榆林上郡博物馆位于榆林市人民中路45号,于2012年4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属于综合类民营博物馆。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4000件,展品均为榆林本地出土的文物,体现了浓厚的陕北本土文化特色。博物馆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分为陶器展厅和青铜器展厅。陶器展厅主要分为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峁类陶器、秦汉时期陶器三个主题,展出文物1700余件。青铜器展厅主要展出铜镜、铜印、带钩、冷兵器等青铜器1000余件。
榆林尚古博物馆位于榆林市高新区中兴路北轻工路东,2011年8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综合类民营博物馆。榆林尚古博物馆占地面积20余亩,馆藏文物共有2000余件,展馆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古陶器展区,展示了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的文化遗存,集中反映了榆林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流变过程;青铜器和瓷器展区,展示了商代青铜器和元代、清代的瓷器;佛造像展区,展示了从唐代早期到清代光绪年间的各个历史时期形象各异的佛造像。
时间:2016年5月17日—18日。
地点:榆林民俗博物馆沙河公园展区广场、榆林世纪广场。
活动:设置榆林尚古博物馆宣传展板。
茶马古道四省要冲
定边,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接壤之处。因为产盐,定边成为盐马古道的起点。定边县文博馆位于定边县定边镇鼓楼南街文化广场西侧,建于2003年,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
文博馆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陈列,第一展区主要陈列中国原始社会至汉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展品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研魔棒、石斧、石刀及汉代墓葬出土的博山炉、陶灶、陶羊等陶器;第二展区主要陈列唐代铜镜、宋代瓷器、明代玉器、明清铜佛像等;第三展区主要陈列清代字画、《五典坡》人物纱灯图等。现有馆藏文物700多件。
运筹帷幄走向胜利----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神泉堡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佳县佳芦镇神泉村,于2001年1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景区。
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是封闭的四合院,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旧居,中院和下院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
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的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佳县生活、战斗过100天,在神泉堡就度过57天。这期间毛泽东起草并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一系列重要革命文献,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周恩来还进行了包括动员、讲话、指示、题词、视察等大量活动,留下了供后人学习、参观、瞻仰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了《博物馆之功能》的论文,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在《将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两篇专论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必须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展积极的活动,使之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要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校外教学园地。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每年5月18日在全国各省市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国际博物馆日历年主题
1977年 博物馆与文化交流
1980年 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1983年 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
1986年 博物馆和我们遗产的未来: 紧急呼救
1989年 博物馆: 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者
1992年 博物馆与环境
1993年 博物馆与原住民
1994年 博物馆幕后
1995年 回应与责任
1996年 为明天收藏今日
1997年 与非法贩运文物行为斗争
1998年 “博物馆与文化多元性: 古老的文化,崭新的世界”
1999年 发现的喜悦
2000年 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
2001年 博物馆与建设社区
2002年 博物馆与全球化
2003年 博物馆与朋友
2004年 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2005年 博物馆文化桥梁
2006年 博物馆与青少年
2007年 博物馆与共同遗产
2008年 博物馆——紧贴时代步伐
2009年 博物馆与旅游业
2010年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2011年 博物馆与记忆
2012年 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 新挑战、新启示
2013年 博物馆 (记忆+创造力) =社会变革
2014年 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2015年 博物馆致力于可持续的社会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