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靳天龙 通讯员 白艳峰 刘小涛)她数十年如一日服侍患有脑梗和精神失常的婆婆;她主动承担起“长嫂如母的责任”;她同时供着一个研究生、两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多年来,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好媳妇、好嫂子、好妻子和好妈妈,用自己的爱心支撑起整个家庭。她叫黄凤娥,是清涧县石盘便民服务中心韩家山村的一位远近闻名的好媳妇。
婆婆眼里的好媳妇
1989年,20岁的黄凤娥嫁到黄河边上韩家山村的贺兴旺家,婚后丈夫外出当石匠,黄凤娥和公公婆婆及小叔子一起生活,黄凤娥用自己的勤劳撑起整个家。
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的一天,黄凤娥的公公突发脑溢血离世。两年后婆婆因不堪生活的重负也患上了脑梗,瘫痪在床,并患上了间歇性神经病。这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黄凤娥和丈夫商量,决定借钱给婆婆治病,她带婆婆跑遍了绥德、榆林、西安等地的医院,虽然医疗费花了不少,但婆婆的病情却没有好转,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采用保守治疗,把婆婆带回了家。
由于给婆婆治病欠下了外债,黄凤娥的丈夫和小叔子不得不外出打工还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黄凤娥一个人身上,她不仅要照顾瘫痪的婆婆,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更要忙活山里的十几亩地。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黄凤娥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这句咒语。
自婆婆瘫痪以后,黄凤娥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孩子们做好饭,然后伺候婆婆穿衣吃饭喝药,再下地干活。下午早早回家伺候婆婆拉屎撒尿,并为孩子们做饭。晚上她不仅要为孩子们缝补衣服、监督他们写作业,还要为婆婆清洗被被褥,直到一家人全都进入了梦乡,她才入睡。为了让婆婆身体能好一点,在饮食上,黄凤娥也是尽量调剂着吃,婆婆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尽量满足婆婆的要求,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婆婆,当孩子要吃时,她就教育孩子 “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要让奶奶多吃,你们还小以后吃的机会还多着呢”。
有时候,婆婆神志不清,会莫名其妙的向黄凤娥发火,黄凤娥总是笑脸相迎,从没有跟婆婆红过一次脸。在黄凤娥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的精神有了明显好转。她清醒的时候常对人说:“我这个媳妇比女儿还亲,我是个有福的人啊!”黄凤娥的行为赢得了家人的一致称道,更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如今,在邻近几个村子说起黄凤娥,人们都会翘起大拇指,夸她是“好媳妇”。 村民白光前告诉记者:“要是没有黄凤娥,她婆婆根本活不到今天,更不要说享福了!”
弟弟眼里的好嫂子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话用在黄凤娥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自从公公过世、婆婆瘫痪以后,黄凤娥以长嫂的担当,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小叔子,把小叔子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每次吃饭,都让小叔子和婆婆先吃,自己和孩子们后吃。尽管家境贫寒,但这个特殊的家庭却很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
一晃小叔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黄凤娥就四处托人说媒,给小叔子张罗婚事。小叔子在榆林打工期间赢得了一位绥德籍女子惠慧的芳心,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然而,正当两人准备结婚时,却遭到了女方家人的反对,担心女儿嫁到这样的家庭会吃苦受罪,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
黄凤娥知道这件事情后,她向女方家人表示:一旦结婚以后,即可与他们分家,老人由她一个人照顾,绝不拖累他们。并保证弟媳有了孩子,自己会像婆婆一样承担起照顾弟媳的责任。黄凤娥的一席话打动了惠慧的家人,他们表示两人的婚事不要铺张浪费,为黄凤娥和这个即将成立的家庭减轻负担,并教育自己的女儿以后也要向嫂嫂学习,勤俭持家,一起孝敬婆婆。
婚后,惠慧和小叔子恩爱有加,不久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弟媳妇坐月子期间,弟媳妇的母亲看到黄凤娥要照顾瘫痪的婆婆,就主动担负起照顾女儿的责任,并告诉黄凤娥不要担心,自己会照顾好女儿的。然而,黄凤娥还是有点内疚,找亲戚来帮忙照看瘫痪的婆婆,自己多次到榆林去探望弟媳妇。不了解实情的人会跟惠慧说她的这个“婆婆”没有尽到义务时,惠慧笑呵呵地说:“这不是我婆婆,是我的好嫂嫂、好姐姐!”简短的语言质朴而真诚,却是对黄凤娥最大的褒奖。
儿女眼里的好妈妈
黄凤娥家祖上传下来两个土窑洞,勤劳的丈夫又在院子里盖了三间房子用于凉晒红枣。院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农具安放的整整齐齐,一辆旧架子车也被擦的一尘不染。土窑洞光线有些暗,但进屋后让人眼前一亮,四壁的墙上贴满了几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获得的各种奖状。
黄凤娥有4个儿女,她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吃苦耐劳,并且教育孩子们要学会独立。孩子们也懂事,从小就学会了洗衣做饭,并且在放学后帮助母亲做家务、照顾奶奶,农忙的时候还和妈妈一起上山干活。虽然不能对孩子进行什么辅导,但黄凤娥对孩子学习的事儿非常上心,经常和老师沟通,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大女儿在贺城芳上初中时黄凤娥的公公突然离世,婆婆不久又瘫痪了,突来的变故使得这个本来经济上就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看到家里的困难,几个孩子都说自己不上学了,可黄凤娥坚决不准。她坚定地说 “即使砸锅卖铁、出去要饭,也要供应你们上学。”古人云:寒门出贵子,艰苦的生活激励了黄凤娥的几个孩子,他们都很争气,一个个都考上了大学,老师、邻居都夸她教育有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妈妈。
农村家庭考出大学生很不容易,黄凤娥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欣慰。但高兴过后,高昂的学费又让她格外发愁,因为她知道,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不是一笔小数目。考上研究生的大女儿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主动提出不去上研。考上三本的二女儿因为学费太贵就偷偷报了个专科,希望能早点毕业能为家里减轻负担。懂事的三女儿干脆说自己不上大学了,把机会留给正在上高中的弟弟。黄凤娥却坚定地说“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学上完,不能半途而废!”由于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种地和父亲外出打工,然后再向亲友借钱,幸好赶上了国家的惠民政策,几个孩子最终通过助学贷款顺利上了大学。
记者在发稿时与正在宝鸡文理学院读大三的三女儿贺雪宁通了电话,她说:“我最崇拜和敬佩的人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很不容易,付出的太多,非常辛苦。希望自己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有能力孝敬父母和奶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记者真心希望黄凤娥一家在渡过目前的困境之后,这段苦难的经历能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二女儿现在已经专科毕业,大女儿将于明年研究生毕业,三女儿将于后年本科毕业。也许,等他们毕业了,生活就会好了。因此,让我们祝愿她:好人有好报,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