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假王娜娜”一事登上教育圈热点话题榜。一桩陈年旧事,一笔隐藏了十多年的交易,改变了两个年轻女子的人生轨迹。据媒体报道,2003年参加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王娜娜以为落榜便外出打工。直到去年,一次在办理银行业务时,她才发现自己当年被人冒名顶替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她与顶替者的父亲取得联系,对方承认当年是花钱买的指标,如今愿付钱和解,但被王娜娜拒绝。当地教育部门认为,问题不会出在招录环节,建议她与相关学校沟通。涉事学校公开表示,“如果查证属实,坚决按程序注销虚假学历信息,追回毕业证书。如果我院工作人员有徇私舞弊行为,坚决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我们期待着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
最近,“翻旧账”在教育圈似乎颇为流行。同样事发十多年前,东北师范大学两篇雷同的硕士毕业论文最近被媒体揪了出来。其实,学术不端问题一直备受媒体“照顾”,近期仅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就爆出好几起。此次东北师大硕士论文抄袭事件的新闻点在于,两篇论文的作者就读相同专业且只相差一届。更让人吃惊的是师从同一导师,俗称“同门师兄弟”。两人的毕业论文高度雷同,却通过层层考核,未被导师和校方发现,这不能不引来外界质疑。校方后来回应称,此事早在2007年已经被认定抄袭,撤销了抄袭者的硕士学位,并给予涉事导师停止招收研究生两年的处罚。然而话音未落,该校又被媒体曝光另一起硕士论文抄袭事件,舆论再度哗然。
无论是冒他人之名上学还是论文抄袭,都是把他人的学业果实窃为己有,是一种身份上的错位,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恶劣的造假行为,是如何通过重重关卡的?如果没有他人大开绿灯,单凭一个学生如何能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不少媒体指出,正是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失职、失位,没有尽到自身本分,给造假者留出了操作空间。
身份上的错位,不止于盗用他人身份上学,或者拿来别人学术成果署上自己名字,它的含义其实很丰富。而扮演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责,就更为常见,如家长和子女身份的错位。除了“孩子的作业家长做”,最近“家长入校代劳”又成为教育圈吐槽的热点。所谓“代劳”,是指最近中小学陆续开学,很多学校给学生安排了打扫教室、清理校园等内容。但是,一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吃这份苦”,主动代替孩子去学校参加劳动。有的家长虽没亲自出马,却请了钟点工。有媒体日前报道,一些家长还出面代替孩子应聘找工作,当起了孩子的求职“经纪人”。
这无疑也是一种身份上的错位。父母把子女该干、能干的事全揽在自己身上,其实也是一种失位。家长的本分是什么?简单来说,是陪伴孩子,给其精神上的关爱,人格上的指引等。那么,家长们做得怎样呢?部分家长抓小放大、避重就轻,岂不可叹?
纵观教育圈的一些热点话题,这类身份错位、本分失位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媒体一直关注的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把科学家逼成会计”等。可以说,身份上的错位多是表象,背后是一些个人和机构本分上的失位,这也是教育领域深层次的症结所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报 杨国营)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