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教育网讯( 中国教育报 记者 刘博智 柯进)
“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看到这个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委书记宋国权扑哧一乐。春节后,这篇随州二中女校长国旗下的“励志”讲话曾刷爆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啥,这事市委书记批示了?!”听说该市市委书记点赞其“满满正能量”,同样身为市委书记的宋国权,觉得这样的点赞应该谨慎一些。
宋国权说:“中华民族历来有刻苦好学,尊师重教的传统,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尤其是跟应试和升学率挂上钩以后,这样的青春和奋斗就有点变味了。”
此事引发了一轮教育大讨论,有观点认为,市委书记点赞背后折射出一个问题:全社会过于强调升学率的最根本元凶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
宋国权澄清:“对升学率的重视不是自上而下传导的,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是教学和管理,并没有升学率的指标,这种压力是从下而上层层传导的,家长有要求,然后这种压力传导到学校,导致学校之间的竞争。”
而在十几年前,这样的攀比在铜陵很少看到,这里曾经因为均衡而闻名全国。
12年前,教育部的一个调研组来此调研,专家们上街随访铜陵市民:“铜陵哪所学校好?”得到的回答是:“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铜陵成为均衡教育的一个样本,“一座没有择校的城市”因此得名。
如今,老典型遇上了新问题,“我可不怕揭丑。”宋国权坦言,“以前铜陵的均衡侧重点主要是中心城区,在全市范围内的均衡教育远没有实现。”
他讲了一个故事,铜陵下辖的一个区,因为新建了一所联合办学的学校,口碑质量远近闻名,造成了人口的回流,为了能上这所学校,家长们“八仙过海”,“户口挂靠的、造假的,比比皆是,去年清理整治了一次,这种情况才得以控制”。
但是宋国权也知道,“均衡不是堵出来的,还得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保住“均衡”的帽子,铜陵尝试将优质校的资源辐射到薄弱校。以往是帮扶,铜陵是“绑”扶,铜陵把强弱两所学校捆起来,绑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套班子,一套管理制度,一套财务系统,一个教研室,用机制让教师和资源流动起来”。
在宋国权看来,这样的探索让铜陵教育这棵老树发出了新芽。以前用决心,现在用制度,把铜陵的均衡故事续写下去。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