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舆论监督 >

近98%的高校志愿者受到校方激励 存在功利性

日期:2016-05-05 08:30:18        来源:中青在线    浏览量:

    \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对来自全国137所高校的320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志愿服务的问卷调查,其中86.88%的受访者都参与过志愿服务。调查还显示,一些高校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采取了激励措施或给予附加价值,近98%高校志愿者受到校方激励。

    24.8%的受访者表示一些高校志愿服务存在“功利性、目的性强”等问题

    “报名的人多了,竞争力大了,其实也间接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贵州一所高校的赵晓彤直言,贵州地区有较多贫困却很优秀的学生,“如果有补贴,则是锦上添花。”

    “坦诚说,除了三下乡和义务支教,贵州很多志愿服务都是有补贴的。”赵晓彤说,“一些同学是冲着钱和加分去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同学是为了锻炼自己和真正的志愿性服务。”活动越大,补贴越多,同时对志愿者选拔的要求也更高。

    赵晓彤所在的高校将“优秀志愿者”的评选分为院级、校级、省级。以班级为规模进行评选,没有固定标准,参考重点为志愿服务时长、综合成绩等进行衡量。她曾在大二整个学年参加了一个国际论坛志愿服务、一个大型国际赛事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及校内的小型志愿活动。因她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较多,被评选为“院级优秀志愿者”。

    去年,她进一步提交了“校级优秀志愿者”的申请资料,程序更为复杂。因“校级优秀志愿者”不仅要提交材料,后续还要网上投票、事迹展示等,最终才公布名单。

    上海一所高校的学生董颖曾在大一暑假期间赴贵州遵义的大山支教。于她而言,志愿服务本身是吸引人的,而她身边也存在被“志愿活动附加的一些东西”吸引过来的同学,“可能期末的综合测评会加分,这个又会涉及奖学金和其他评优评奖,因为加分确实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可以理解。”

河南一所高校公益社团的指导老师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面,加分等激励措施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这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但是过度了就可能带有功利色彩。”

    75.31%的同学认为“高校将志愿服务列入考评是有效的激励方式”

    广东一所高校在录取大一新生时,便在志愿服务方面提出了要求,称之为“公益时制度”:即大一入学前须完成3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入学后每人每学年须至少完成5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同时与评优、评奖直接挂钩,志愿服务既是必要条件,也作为加分项。该校大三学生陈淇表示,如果未完成则直接无缘奖学金和各项评优。

    由于同学们比较注重评优、评奖,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会按要求完成“任务”。尽管学校采取的是强制方式,但陈淇认为学校推行“公益时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也促使很多学生一开学就加入了各类公益社团,周末会在校内外组织相关的志愿活动,有的还会与当地的公益机构长期合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