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决书上展示了这样的细节:周某甲卖出的单个价格,最多的收到8000元,有的100元也能成交。
余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仅湖北,近年研究生考试人员年均10万人,其中五分之一会选择参加培训。考研培训市场以亿元计,不少培训机构面向全国市场。
“正是巨大的利益驱使,使得一些培训机构想方设法抢生源,扰乱市场秩序。”余阳告诉记者,竞争对手甚至将“包过”招生广告贴到余阳公司的教室与厕所。“有的培训机构负责人,是‘几进几出’。”
据余阳观察,这些人员前几年因组织替考、偷题等犯案,“出来后将公司换个招牌,继续干老一套。”
监管难亟待破解
湖北警方介绍,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案涉及的培训机构,均已被依法取缔。相关人员已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刘长久介绍,考试培训市场的混乱,原因之一是此前法律依据不够明晰。之前,司法机关对涉案人员一般采用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等。取证、鉴定等存在一定难度,涉案人员抱着侥幸心理钻营逐利。
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施行,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将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代替考试等行为纳入刑法范畴。“这为本案的顺利侦破,打击助考犯罪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刘长久说。
然而,非法助考培训机构依然屡禁不绝。在余阳看来,考试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折射出主管部门责任不清、监管不力。
余阳介绍,有的培训机构既在教育部门注册,也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的仅在工商部门注册;还有的根本不注册,分散隐蔽在居民区。“管理分工不够精细,工商部门对助考培训不一定了解,教育部门则根本管不过来”。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涉嫌泄题的一家全国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被处理。但随后,该机构生意并没停止,泄题事件反而成其招生“招牌”。
在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案曝光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撰文指出,引入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一旦查出培训机构卷入泄题等作弊案,要处以高额罚金,并吊销培训资质。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