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学生李晓(化名)的妈妈黄女士最近花了近两万元,在一家情商教育机构购买了课程。每周六10时许,李晓就要到该机构上一节情商课,课时长达一个多小时,课后老师会向家长反馈孩子在这堂课上的表现。
情商课程价格可谓不菲,市场价在一节课300元左右,这让很多家长直呼:“简直是贵族课程!”考虑到一方面,学校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涉及这个方面。另一方面,情商课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塑造思维,确实能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商课逐渐成为了一些经济能力殷实的家庭之选择。
学生、家长的这种刚需,让情商教育这种概念化的东西,一时间就成为新兴市场,也造就了一个蓝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利润空间大,自然就会有众多商家和机构纷纷进场分肥。但目前来看,情商教育是否就真的“存在即合理”?学费不菲的课程,是否就能给情商“充值”?在还没有标准和规范出台的前提下,市场就已经“穿鞋跑步”,对于这种先入为主,又有谁来对它进行监督?
应该看到,一些家长之所以会考虑给孩子选择情商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孤僻、不爱交流。这种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成长烦恼”,和情商表现在情绪、意志等方面的特点,还是有所区别。市场上流行的情商课程,更多在于给孩子以鼓励、思考空间,从而增加沟通。这种趋向于心理干扰的流程,如果就能转变成情商培训,并用它来挣钱的话,恐怕就太过短平快了。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为学生的综合性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包括情商意识在内的素质教育,应当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也应该由教育主体来加强。如果只是抓住了分数和考卷,而把学生其他素质教育的“业务”,都交给市场全盘包办,这显然就不能发挥出教育对学生知识输送和人格塑造的理想作用。
一些条件优渥的学校,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采访活动、户外演讲、播音实践、体育拓展等主题行动来推行情商培养。这种精英教育的“先知先觉”,造成学生、家长对于优秀学校的推崇。但更多的普通学校,还没有达到这种软硬件要求,因此留下了大片情商教育的空白。试想,情商课作为孩子们精神领域的补给品,如果任由市场介入,恐非学生之福。因此,需要考虑能否由某些非盈利的青少年组织来“代劳”,从而实现公益属性。譬如,美国的童子军机构,就通过一系列户外活动,让孩子逐渐完成诸如公民意识及野外生存技能等教育内容的熏陶。这种经验,可以借鉴。
责任编辑:吴媚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