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媛是华东理工大学第十七届支教团来甘肃定西支教的老师,2015年8月,她们一行六人,从上海出发,来到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明德中心小学。
收作业是一场“持久战”
明德中心小学全校有108个学生,人数最多的班级有26人,最少的只有9人,9位老师几乎教授了所有课程。
陈敏媛刚来的时候,收作业就成了她面临的第一大难题。“26个学生能收上来10本就很不错了!”她告诉记者。
原来班里大部分学生的家长白天都要在田里干活,晚上回家都很晚了,很难有时间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而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没有自制力去主动写作业。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收作业就成了陈敏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她通过一些奖惩制度,鼓励孩子们完成作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比起上学期,这学期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作业基本上可以收齐。”陈敏媛说,“可是不要以为学生今天写了作业,明天就一定会写作业,收作业是一场‘持久战’。”
“物资银行”塑造孩子正确观念
“物资银行”是陈敏媛来到明德中心小学的一大“发明创造”。
陈敏媛刚来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大多都没有很保暖或者很新的衣服。于是,她把这里的情况发到朋友圈。很快,她的朋友帮忙在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募捐到了1000多个包裹,都是很新的衣服、书本、文具。
不同于一般的直接把物资发到学生的手里,陈敏媛设计了一个“物资银行”。
“物资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将募捐来的物资储存起来,学生需要通过“货币”去兑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这里的“货币”不是指钱,而是积分,学生平时的表现,包括交作业的情况、卫生、纪律等各个方面,都会直观地通过加分的方式呈现出来。每到周五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拿着自己这一周的积分去兑换物品。
“直接把社会的捐助给孩子,会让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我穷所以获得帮助就是理所应当的,这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所以我们想用奖惩的方式,让孩子形成比较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他们明白这些东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陈敏媛说。
用爱浇灌“彩虹花”
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陈敏媛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更能接受图画,而非文字。于是,给山区孩子建“绘本屋”的想法在她的脑海中浮现。
如果一个孩子在14岁之前产生不了阅读的兴趣,这辈子可能就不会有阅读的兴趣。所以,从绘本切入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不失为很好的方式。
今年3月8日,陈敏媛的“彩虹绘本屋”开始施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在图画的世界里享受阅读,接受知识。
“乡村教育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乡村孩子群体,并把外界更多的资源引进来,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陈敏媛说。
在海拔3000米的黄土高坡上,“彩虹花”正在绽放,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帮助山区里的孩子们接触新鲜的知识,用绘本故事去发掘孩子们的故事。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