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村小学是复式教学点,学校共有三个年级,一到岗,王忠雷就承担起了两个班级的语数教学工作。
5口之家齐努力 撑起14名孩子的教育事业
2012年,在王忠雷的感染下,校友于晶放弃了原本在三亚任教的工作,来到北红村小学,“2011年的时候,她曾到学校看我,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反响特别好。她觉得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教给孩子更多东西。”
两个青年因为梦想和奉献而互相吸引,最终结为连理。“怀孕之后,为了给孩子们策划一台六一汇演,于晶迟迟不肯休产假。”条件再差生活再苦也不说“后悔”的王忠雷第一次流泪了,“去医院产检的路上,车子颠簸厉害,为了孩子的安全,她始终站着不敢坐下,下车的时候脸色白得像一张纸。”
被检查出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于晶拿着化验单安慰王忠雷,“我真的没事!调理调理就好了。”王忠雷却愈发愧疚,“我知道北红的环境,青菜供应不上,天气越来越热存不住吃的,她拿什么调理,我劝她请假在家养一养身体,她说什么都不同意。”
“随我来到北红,她没有一刻不在受苦,进入六月份,脚开始浮肿,浑身关节疼痛,由于没有青菜,嘴巴也出现了溃烂,上课保持一个姿势站久了就会动不了……”王忠雷充满自责,“我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丈夫。”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双眼,爱人和王忠雷没有向困难低头,“我们要坚持下去,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去,摆脱贫穷。”因为夫妻俩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里,家人们也更加理解他们的选择。去年,王忠雷的父母也搬到了北红,“父亲给学生们烧锅炉,母亲帮我们俩照顾孩子。”而王忠雷夫妇承担起了学校的所有教学工作,“下课的时候,我们俩在走廊上见面,而后交换教室继续上课。”
“青年时光非常可贵,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为将来留下珍贵的回忆。”在一代代村民的努力下,北红村一年比一年好,电来了,信号也更稳定了。当王忠雷在手机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时,他很欣喜,“有个孩子考上了加格达奇的重点高中,这些,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成果。”
“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王忠雷认为,“习主席的这些话,不仅鼓励了我,还会鼓励很多正在经受挫折的人。他自己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克服困难成长起来的。”虽然一家5口目前还挤在一间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平房里,但是王忠雷坚信,给14个孩子上课,也是教育事业。有全家人的支持,他一定能够改变更多。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