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希望,煊煊的进步能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有一对山东夫妇大冬天跑来,站在雪地里等我。我特别难受,就想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的孩子
在陪伴女儿的康复训练中,杜佳楣逐渐掌握了技巧。她把这些心得总结都记在博客里,引来不少家长求助。
“其他孩子也需要帮助,我想尽最大能力帮助更多的孩子。”杜佳楣想到了办康复中心。
那是2011年1月。创办之初,孩子们被安置在一处民宅。但邻居们无法理解,这群特殊的孩子们,为何总是不合时宜地吵闹。
“每次进出都会有邻居异样的眼光,家长心里也很难受。”杜佳楣说,坚持了半年后,决定为孩子们寻觅更好的去处。
这意味着更大的开支,她咬咬牙,卖掉了为女儿置办的房子。
两百多万,三四年就花完了。几度陷入财政危机的康复中心,险些撑不下去。
“有太累想放弃的时候。跟父母提过,他们跟我说,这件事对人类有益,让我坚持下去。”她很愧疚,一直以来没能帮父母多少,反而是老两口在她资金短缺、极度脆弱时,向她提供帮助。
更大的动力,是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眼睛会看人了”、“愿意和我们说话了”、“能做出拍手动作了”……家长对孩子们的表现欣喜若狂。虽然这些对正常孩子来说,最为平常不过。
“以前他就像个小宠物,现在跟我们在一个频道了。”浩浩(化名)妈妈堆满笑容。现在,浩浩可以去普通幼儿园上半天课了。
杜佳楣说,开办5年来,康复中心陆续接纳了1500多名孩子,其中10%-20%的孩子在接受训练后,已经能正常融入社会。
障碍儿童社区融合
煊煊能跟人一起融洽地生活,看上去和他们没有任何差别。对于每个孤独症患者的家庭来说,这种画面都像天堂一样美好
森林里举办比赛,看谁能最先摘到星星,小鸟和小蜜蜂们跃跃欲试,只会缓慢爬行的小蜗牛也要参赛。面对嘲笑,“小蜗牛”说,虽然我爬得慢,但只要一直向前,就一定能摘到星星。
这是2013年“首届孤独症儿童公益音乐会”现场。虽然参演孩子们的动作稍显僵硬,不那么整齐,但他们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许多家长在观看演出时满脸笑容,又泪流满面。
在康复中心,每个孩子都有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每节40分钟的个训课堂,用来学习每一项小技能。
为了让孩子学会发问,老师会摆放出一些他们认识的物品和一样不认识的物品,引导他去问问题,并进行5到10次,直到学会为止。
“要设置简单问题,答对了立即给奖励,慢慢地他就知道这样是对的。”杜佳楣说,“教这些孩子,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也得有恒心和慧心。”
她还希望家长们都“武装起来”,学会康复训练。
每周五下午是家长免费教学、咨询的时间,她还设立了微信微课堂,并邀请国外专家做讲座。
为了让孩子们融入社会,她还举办了一系列障碍儿童社区融合活动,并招募了小志愿者,陪孤独症孩子玩耍。“老鹰捉小鸡”是孩子们的最爱。视频中,他们互相拉着衣摆,笑着、跑着……
活动还有对志愿者、普通幼儿园老师的培训,以及到社区宣讲,对孩子进行艺术和融合教育治疗等。她希望社会上的普通人也学一些专业知识,了解如何对待孤独症孩子,让他们敢出门,敢接触陌生人。
杜佳楣始终相信,这些孩子就像没有激活的电脑程序。“尽管我们输入了很多内容,但因为不知道怎么激活它,所以他们总是静止在那儿不出来”。
此前,她一直渴望看到“煊煊程序”被激活的样子。
经过多年努力,她终于看到这些程序多多少少被激活了一些。“一旦被激活,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状态,就非常不一样。”
【大家问】
问:这几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最大困难就是时间的调配。孩子需要我,机构的运营也有很多压力,也有其他孩子需要我帮助,我得应对社会压力、机构的生存压力、孩子成长的压力,感觉精力不够用,身体有些吃不消。
问:女儿对你自己的性格有什么改变?
答:最大的改变是特别能接受现实。没孩子前,我对生活期望特别高,梦想一切都会很顺利。孩子出生后,发现她吃饭穿衣上厕所都得特殊训练,让我变得更坚强,感觉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问:和孤独症孩子相处要注意什么?
答:跟普通孩子一样,孤独症孩子也特别需要关心。他不是不喜欢你才不理你,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懂得社会交往规则。和他们在一起除了有爱心外,还要有一定专业性,想办法让他关注你,和他互动起来。(记者 赵朋乐)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