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淅川县上集镇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失去了一条腿,靠拄着拐杖上课、辅导学生做作业、打扫学校卫生;他,29年坚守讲台,风雨无阻、矢志不渝。他就是50岁的山村老师郭富华。
漫漫前行路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郭富华将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后,先是快速地移动了一下拐杖,然后才转过身来,面向讲台下的学生。这是9月19日上午,淅川县上集镇大坪村小学的一幕。虽然中秋已过,但同学们仍然回味着节日的欢乐,郭富华老师不失时机地在讲课文之前,借古人赏月诗,与他们一起忆中秋。“他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刘萌萌说,很难想象,靠假肢和拐杖的郭老师,在讲台上总是神采飞扬。单腿走过来的郭富华,一路艰辛,冷暖自知,令人钦佩。
1985年,高中毕业的郭富华因为一场事故,失去右腿。1987年,村委认为郭富华有才华,安排他到村办小学当教师。从此,郭富华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残缺的肢体与辛勤的耕耘书写了平凡而不平淡的人生。
大坪村小学曾是上集镇条件最艰苦的小学。2003年之前,学校门前的道路还是土路,每逢雨雪天气,路上泥泞不堪。郭富华的家距离学校只有2公里,但对他来说,这是何其漫长的人生路。每天,他拖着自制的“铁疙瘩”假肢,一步步挪向学校,每挪动一步,假肢蹭在地上就发出“咔嚓”的响声。后来,郭富华为了不耽误学生功课,索性吃住在学校。学校的宿舍是一间矮小的平房,冬冷夏热。行动不便的他,取水和做饭都很困难。村里人给他送粮送菜,他才能吃上相对像样的饭;取水途中,他经常摔倒。尽管这样,他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孩子们上学很辛苦,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耽误他们的功课。”郭富华说。
“全把式”老师
自郭富华踏上讲台,就成了教学“全把式”:学生的学习、生活,他是样样不落,全都牵挂在心里。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叫李建才。2010年夏,山洪暴发,冲垮了李建才家的房屋,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留下他一人。没人管的李建才自暴自弃,经常惹是生非、迟到旷课。郭富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走近这个孩子,像父亲般地关怀他、鼓励他,还给他添置学习用品和衣服鞋子。慢慢地,李建才喜欢上读书、学习,成绩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作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有很多,郭富华可没少操心。“我既当爹,又当娘。”他笑着说,既然家长把娃留在这里了,不能放任不管。每逢开学,郭富华都会花心思建立学生档案,把学生家里基本情况、家长联系方式等记录在册;每个学生的个性他也了熟于胸。平时哪个学生有情绪,他都能及时“对症下药”。三尺讲台,郭富华倾注了全部感情。
1995年,上级考虑到郭富华的身体情况和教学能力,决定把他调往更好的学校。那里的教学条件比村办小学好,工作任务也比村小轻。郭富华看着学生们不舍的眼神,最终放弃了这一机会。2007年,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郭富华再次被安排到更好的学校,但他还是选择坚守在村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年,郭富华带的班级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学校前茅。他的学生有30多名考上了重点大学。
走进郭富华的家,很难见到像样的家具。但多年来,几乎每个月,郭富华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些,给一些孩子买课外书、文具。由于省吃俭用,他一直舍不得安装轻便的假肢。他的“铁疙瘩”假肢,经常磨得他腿出血,一到夏天接口处就溃烂。两年前,在亲戚的资助下,他才终于换了假肢。“不求桃李满天下,但愿孩子有文化。”郭富华说,深山里的孩子,唯靠读书,才能走出去。而他,愿意做摆渡者。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