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为学生们辅导功课
说起王宏,青海省称多县歇武镇的4000多居民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王宏是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的一名教师,这样的知名度来自他过硬的工作业绩,当地牧民和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通天河畔‘护梦人。
为家乡坚守,工作狂人频创教学奇迹
称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500米。位于通天河畔的歇武镇更是莽原千里,这里苦寒、缺氧,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8摄氏度,环境封闭落后。
王宏幼年时患过小儿麻痹症,虽然走路很不方便,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讲台,而且一站就是28年。
1988年,刚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王宏,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留在玉树州府或县城工作,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称多县,并主动申请到离县城70公里开外的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的前身——称多县第二民族中学任教。
“当时的条件确实很苦,但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已经受过那样的苦了,如果再不想办法让娃娃们走出去,他们将来的出路就会更窄。”王宏深知,这样落后封闭的地方,唯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首选之路,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当教师的原因。
1992年,学校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非常调皮,逃课、顶撞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个“烂摊子”,别的老师都不愿去接,班主任来来回回换了好几次。王宏选择了接手这个班级:“学生不愿上学,我就一次次家访、一遍遍谈心;学生逃课,我就一路追,直到说服为止;学生学不好,我就给他们开小灶、单独辅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下来,昔日的后进班竟成了全校顶呱呱的模范班,功课样样第一,考试团体成绩全校靠前;班里曾经最调皮捣蛋的学生竟变成了王宏最得力的帮手……
在王宏的努力下,当地学生从当初的失学率30%,变成如今入学率99%,他教过的学生有60人考上了大学本科,220多人考上了大专、中专。
为爱坚守,残疾教师化身“变形金刚”
王宏常说:“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就得多费心思,多花精力和时间,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教师教书育人就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还要有爱心,用爱心和责任来做好工作。”
为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王宏每天在不同学段学生间来回“转换模式”,把自己变成了“变形金刚”。
在一二年级学生面前,王宏既是老师又像父亲。牧区刚入校的孩子们普遍不会说汉语。为了教会孩子们汉语,王宏上课采用双语教学。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会先用藏语讲一遍,再耐心地用汉语教一遍,如此循环往复。对初中生而言,课堂上的王宏是令人敬畏的,而课堂下的他又像学生们的朋友一样。课余时间,王宏经常带着班里的男生踢足球,他身有残疾跑不动就客串守门员、缝补踢坏的足球。
为了帮助后进生,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由于家离学校较远,为了抓紧时间,他中午吃饭就到离学校较近的父母家,只在晚上回自己家。有人说他是“把父母家当成饭店,把自己家当成旅店”。
1994年,学校有一名叫索昂尼照的学生,家境贫寒,家离学校很远,每天只能在学校借房暂住,平时随便弄点吃的凑合。王宏得知情况后,不仅在学习上对他进行单独辅导,在生活上也格外关照他,经常给他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叮嘱他“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一定要注意营养”。王宏的关爱,让索昂尼照感动不已。
为知识坚守,藏乡园丁倾情草原学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城市里的人们为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而拼搏的时候,歇武镇的教师们依然在为实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而努力。
“歇武镇当时还叫歇武乡,是一个纯牧业乡,牧民群众思想相对保守,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逃学、辍学回家放牧的事时常发生。”参加工作的前10多年,王宏做的比较多的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找回来。
一次,王宏去一名经常逃课的学生家里家访,但怎么也遇不到这名学生。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名学生为了躲开他,白天都不在家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王宏改变了策略。一天早晨,他天没亮就起床,直奔这名学生家,硬是把他堵在了被窝里。王宏认真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先是讲法律、政策,再讲身边的事,几个小时下来,这名学生终于被王宏的执着所感动,决定回学校上课。
2010年4月14日早上7点多,王宏吃完早饭正准备往学校走。突然,一股明显的震动从脚下涌起。地震了!王宏心里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学生。王宏说:“我心里那个急啊,就恨这条腿不能走快点。可越急越走不好,在路上还摔了一跤。”赶到学校后,得知没有一名学生受伤,王宏的心终于落了下来。随后,他又不顾身体残疾,主动组织一些教师和牧区群众连续几天坚持在救灾第一线。在为灾区的捐款中,他带头捐赠,所捐数额全校最多。此外,他还自掏腰包购买大量食品、饮料等前往玉树州孤儿学校看望受灾师生。
王宏已经年届五十,严重的肺气肿让他药不离身。尽管这样,他却从未想过离开学校,离开教学岗位。在他看来,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没理由离开。
实习编辑:强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