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风景这边独好 - 资讯 - 新西部教育网

非遗传承风景这边独好

日期:2017-03-24 14:58:26        来源:陕西传媒网    浏览量:

    2017年中央电视台元宵节晚会上,一只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泥塑凤尾鸡亮相全国,作为鸡年春晚吉祥物的原型,“凤尾鸡”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赞叹和掌声,更被国内外众多媒体热议和追捧。凤兆祥瑞,闻鸡起舞。无独有偶,这只寓意美好、技艺精湛的春晚吉祥物来自一个与它同样美丽、吉祥的地方——宝鸡凤翔。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因“鸡鸣祥瑞”得名。宝鸡是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社火艺术之乡。这里,从不缺少历史的恩赐和文化的浸渍,留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只是历史的吉光片羽,还有精神与智慧的传承。如今,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泥塑凤尾鸡便是其中之一。

    华彩篇——一枝独秀不是春

    “凤尾鸡”登上央视舞台,引起关注,绝非偶然。宝鸡的民间艺术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展露头角。1984年,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就建立了民间美术展厅,搜集和展示了大量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接待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1995年,陇县东南镇演峪山村民间艺人陈美娥制作的“刺绣猪枕”被中国邮政总局选为猪年生肖邮票主图案,一时间,全国媒体聚焦宝鸡。随后,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泥塑马”、“泥塑羊”,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木版年画又接连荣登国家邮票,一个地方的多个非遗项目登上国家名片,这不仅在陕西、甚至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可以说创造了中国邮政史的奇迹。

    宝鸡非遗的另一个品牌——民间社火,可谓“出尽风头”,不仅应邀赴法国、德国、泰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多个国家展演,而且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的演出活动。2013年2月,宝鸡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来自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西、江苏、黑龙江、河北、贵州、广西、甘肃省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二支社火队伍齐聚于此,竞展风采,而主办地陇县也一举获得中国民协授予的“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首站到达陕西西安,在机场欢迎仪式上,宝鸡新声剧团编排的《天地社火》以古朴的造型,别具特色的表演,让国际贵宾深切感受到三秦大地厚重的文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宝鸡非遗走进央视,走出国门,被中央媒体报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罩金漆器”亮相央视《欢聚一堂》、“社火脸谱”被《新闻联播》报道介绍,凤翔木版年画大师邰立平、凤翔泥塑大师胡深分别带着他的作品走进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各大卫视也多次到宝鸡录制非遗专辑。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宝鸡非遗为“文化国门”系列活动赢得了开门红;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宝鸡的木版年画、彩绘泥塑、社火脸谱、西秦刺绣等非遗精粹绽放国际舞台,大大提升了宝鸡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

    传承篇——多措并举促传承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民间社火、刺绣布艺、木版年画、泥塑彩绘、威风战鼓、剪纸彩灯、西府曲子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展示了宝鸡非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2006年11月,在宝鸡陇县,由陕西省和宝鸡市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非遗普查组,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非遗普查试点,陇县民风淳朴,民间艺术形态保持较为完整。时任普查组组长的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陈山桥感慨道:“没想到这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此丰富,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天天跑,也只不过调查了一小部分的非遗线索。”

    近年来,宝鸡大力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普查、项目申报,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许多非遗资料、实物得到挖掘、整理和保存。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评审和社会公示,宝鸡市政府已公布了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8项)。各县、区政府也公布了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300余项,力争让更多有价值的非遗项目纳入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视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在于“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保护工作应以人为本,通过多种举措促进传承。宝鸡已先后命名了4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2人,从2010年起市文化部门为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的传习经费,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市、县两级定期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并开展了优秀传承人表彰推介活动,胡深、邰立平、李继友、胡新明、张星等一批老中青代表性传承人脱颖而出,被人们熟知,为保护传承奠定人才基础。全市建成开放了9个非遗陈列馆,命名了21个非遗项目传习所,年年举办非遗展演、技艺大赛,通过多种举措促进非遗传承。2012年底,市上投资建设的宝鸡民俗博物馆和非遗陈列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馆内收藏民俗文物、“非遗”实物千余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今已成为了解和宣传宝鸡非遗的一个重要窗口。

    发展篇——合理利用推发展

    在千阳县南寨村,几个农家媳妇窝在炕头,飞针走线,“鸳鸯戏水”、“五福捧寿”、“莲生贵子”、娃娃戴的虎头帽、蹬的猪头鞋、穿的五毒马甲……一件件刺绣布艺品不仅寄托了美好的祝愿,更为当地妇女带来经济效益。千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的主要分布地,在市、县文化部门的指导下,西秦刺绣传承人杨林转带领村里的妇女成立了鑫兴刺绣工艺品合作社,开展技艺培训,拓展销售渠道。她们一方面坚持传统刺绣,一方面创新绣品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绣品销售越做越好。如今,合作社还做起了网上销售,“互联网+非遗”的生产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以生产促传承,西秦刺绣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对非遗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保持核心技艺和优秀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效益推动传承发展是宝鸡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思路。市、县文化部门通过申报扶持、推介展销、牵线搭桥等方式,对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实现了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说到生产性保护,不能不提到宝鸡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新明,央视元宵节晚会上,正是他带着创作的泥塑凤尾鸡与全国观众见面。六营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泥塑村,村上几乎家家制作泥塑,代代传承。以胡深、胡新明为代表的泥塑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泥塑“乐乐狮”、“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等100多个造型作品,给凤翔泥塑赋予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胡新明创建了“西府民俗艺术博览园”,带动帮扶全村300多户2400多村民从事泥塑﹑社火脸谱﹑皮影﹑草编﹑彩陶等手工艺的专业加工和生产包装,六营村泥塑及其它民间工艺品实现了产销两旺。在市、县文化部门的扶持推介下,凤翔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家单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单位)”,4家单位被陕西省文化厅和教育厅联合命名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年初,一档展示宝鸡非遗的专题节目《记忆与传承》每周六晚在当地电视台、手机台和网络电视台固定播出,又一次唤起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非遗保护在光环的背后,还有许多坚守。我们相信,十年的保护征程,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古陈仓的千年神韵一定会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思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