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接“地气” 服务贴“水土”
本报讯(记者 朱梦聪 通讯员 吴英文 陈治松)清晨,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马坡茶场茶园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邓燔在茶树间穿梭忙碌。她留学归国,与丈夫一起投资搞起了生态茶叶种植,效益颇丰,成了当地百姓心中的“茶仙子”“女财神”。
在黔南民族师院,和邓燔一样扎根于此,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还有很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石云辉说,近年来,学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充分发挥人才、学科资源优势,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走出了一条校地水乳交融的发展之路。
今年,在黔南州第21个科技活动日表彰大会上,黔南民族师院的9名教师分别获得州管专家、州政府特殊津贴、科教优秀人才、科技进步奖等表彰。每年,该校都会有教师获此殊荣。
2013年以来,经过州委、州政府牵线搭桥,黔南州各县市和黔南民族师院多次协商,达成共建同谋协调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先后与独山县、长顺县、福泉市等地方政府及48家州市行政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与都匀茶场、黔南州邮政速递物流分公司等33个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培训及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发挥对接产业的专业集群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建实验室6个、产学研基地6个、工程中心平台4个、专业实习与见习基地173个,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学校攻克了一批如都匀毛尖茶繁育、磷化工尾渣利用、地方烟叶检测、民族医药研发等重大难题。
“我们学校与平塘县两个贫困村签订农产品订购协议,助推脱贫得到省长肯定了!”3月28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对黔南民族师院通过“校农结合”、助推扶贫脱贫的做法肯定的信息,在全校师生中扩散开来。
按省、州政府安排,黔南民族师院对口帮扶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和摆卡村两个一类贫困村,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农结合”工作专班,并选派扶贫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长期蹲点抓落实。学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抓住1.6万名师生每天饮食需求,采购农产品,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卖货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致富。
卡蒲乡沸腾了!村民们奔走相告,发展种养殖业的热情高涨,学校迅速又将定点采购扩大到场河等其他贫困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203户3680人。定点采购正从卡蒲向者密等其他乡镇毛南族村辐射,力争覆盖全县95%以上毛南族贫困人口,助推人口较少民族脱贫。
为配套产业发展,学校在定购村建立了“产学研”试验站、选派产业专家蹲点指导、组织师生定点支教、实施大数据精准脱贫监测等配套帮扶措施。为扩大“校农结合”成果,学校决定在涉及的毛南族村寨建设产业发展基地、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践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助推脱贫攻坚。
教育接“地气”,服务贴“水土”。面对一片赞扬声,黔南民族师院党委书记邹联克说,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学校将通过组建专班、引领产业、建设基地等方式,为脱贫攻坚作出更多贡献。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