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远不是几节课的事
日期:2017-02-06 14:51: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爆出学生自杀的消息。谁看到这样的消息内心都会非常沉重。笔者无意去追究是谁把他们推向绝路,且这样的极端事件在学生中也只是极少数,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容忽视,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有能力主动释放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负能量。
许多心理学家都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热线,上心理辅导课等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但我认为,关注和解决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能靠少数心理专家的个别辅导,也不是把学生集中起来上几节心理辅导课就完事,而是要靠承担着教书育人使命的广大老师。每一位老师都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日常教学中随时随地以自己的经历、见解与视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成长中的烦恼,掌握自我调节和释放内心压力的方法。这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并非一件难以企及的事情,也不是额外负担而是责无旁贷,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需要老师具备更多的正能量,能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的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引导学生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特别是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融合;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与经典相约,与大师对话真善美;组织各种社团,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并提供交友的机会;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成为摆设,而是帮学生分析并认清个体最大潜能和优势在哪里,不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茫然不知;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的同时,有机会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掌握融入社会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支撑。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矛盾、挫折和困惑时,老师能引导他们激发自己的潜能、运用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去解决矛盾和未知问题,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无法自我平衡时,也能懂得怎样去寻求各种救济和帮助。
也许,中小学的教师、校长都背负着学生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无力抵抗并改变功利浮躁的教育大环境。但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老师至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做一些事情。只要中小学老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被学生当作知心朋友,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点点滴滴的交流都会给学生以精神慰籍。
当然,我们也希望那些已经跨入大学之门、在法律上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们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即使一个人明白了“人应该为什么活着”,也经常会陷于“我为这样的人生目标活着到底值不值得”的自审与困扰。年轻时被“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卡住是正常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慢慢来别着急,既然有远方,就不怕暂时找不到梦想。
(作者金佩庆,系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师)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