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为了表达:别把《小窗幽记》《千家诗》不当国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经典文化,不是为了让我们显得高深,而是为了更精彩的表达,这种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要达到以上效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笨办法,日积月累,长期用功,熟读各类经典,然后才华积累于中,发于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精选各类精彩片段,甚至是单个的句子,将它们了然于心,做到能诵能背,在写作和交谈当中运用。
第二种方法其实也是学习经典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立竿见影,古代的一些童蒙教材,诸如《幼学琼林》等就是走的这条路子。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一鳞半爪,但是很管用,能应急。这方面的书籍,除了当今所出版的诸如二十四史名言摘要、唐宋八大家金句选编之外,明清时期的《幽梦影》《小窗幽记》等其实也挺好的,这类书有情趣,编纂者功力又深,能将诸子百家、古来经典的精华融会贯通,化成浅白的方式,且句子又优美,有画面,有形象,容易懂,不枯燥,引人入胜,信手拈来用一两句,不只是谈话增色,也让文章增彩。例如谈到淡定,《小窗幽记》里的“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就很有意思;再例如说一个人操心太大,想得太多,多愁善感,不妨用《幽梦影》里的“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风雅中有趣味,揶揄中有关心,谈话的档次顿时上升。又例如寄托思念时,可以用《千家诗》里晏殊的“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寻常的意思,能用不寻常的诗句,或者古文,此人此文则有点意思了,久而久之,你的为人,你的为文,就很有意思。
因此,一说到读国学,就不要以为就是长篇的《论语》《孟子》,或者就是大部头的《资治通鉴》、《史记》,不要忽视那些易读、易记、易懂的小册子,读起来方便,用起来顺手,效果又好,况且从文学层次而言,《幽梦影》《小窗幽记》《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等又远高于《三字经》和《弟子规》。可以说,这是一条捷径,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古代白话小说,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还有汤显祖等人的戏曲作品,它们也是国学作品,熟读《红楼梦》《水浒》《牡丹亭》等小说和戏曲,其中的诗词其实也让人受益匪浅,《红楼梦》里好诗好词俯拾皆是且不说,其实像《西游记》里的景物描写,其功力可谓上乘,例如第十二回当中描写唐朝首都长安寺庙的夜景:“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有唐朝贾岛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味道。读小说的时候,别光顾着看情节,这些也不容错过,记下来顺手就能用。
当然,并不是说以上作品就能代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二十四史,因为一个人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选择。除了怎么方便怎么读之外,也要精读泛读相结合,时间有限,可以选择一本精读,全面学习,例如选择整部《老子》作为一年之内的精修科目,然后其他的可以泛读,选择性地读。而选读课本当中,早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就是不错的课本,还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里面也选了不少优秀的古典作品,那也是国学。
国学并不艰涩:要回到文学的本质
很多人对国学,一方面向往爱好,一方面却又畏惧犹豫;一方面期许甚高,一方面却又没有信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没有认清楚国学的本质。国学很高大上,也很亲切;它对你走入社会,提升素质很有帮助,但你也不要想得太多了,不要期望着有了这个就可以经天纬地,成龙成凤,古代读书人读的都是国学,也不见得个个成才成器。因此,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国学,不要把它抬得高高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国学是什么呢?其实不妨看作一种文学现象,一些文学作品,《老子》也可以是文学作品,《出师表》也有文艺范,《盐铁论》也算是文学范本。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读《老子》《出师表》和《盐铁论》,跟学习鲁迅、茅盾、钱锺书以至于狄更斯、雨果等人的作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仪式感不要太强,平心下来扎扎实实学习就可以了。以平常心看待国学,泛读和精读结合,用心钻研好一部单篇作品远胜过贪多贪全,这才是学好国学的正常心态和正确方法。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