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的那天pm2.5近200,还下着零星的小雨,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面试地点的栗子觉得这种半污浊半清新的空气和自己的心情也有着些许的呼应。
因为考研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时间,栗子有些焦躁。
春暖花开的季节,对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已经在就业冲刺。795万,这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比去年整整多出了30万。记者日前走访、调查了一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不少大学生虽然已经拿到了offer,甚至不止一份,但仍心有不甘,正在寻找更好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性的焦虑,或多或少会让他们的未来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
应聘职位的忐忑
栗子是北京一普通二本院校的新闻学女生。在高校林立的北京,栗子常常会有学历上的不自信。于是大三时,栗子毅然选择读研,可长达一年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短暂的调整之后,栗子收拾好心情,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路。
对她而言,缺失一年的实习经历,又没有名校背景的加持,想在竞争激烈的春招中分到一杯羹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至少在三月初第一次投递简历时栗子是这么想的。
“通过一些求职app和招聘网站,我投递了几份专业相关方向的工作,很快,我就接到了第一份面试通知,是一家国企的互联网单位。”
在面试的大厦外平复了半小时心情后,栗子踏入了通知中的面试地点。面试的过程 “顺利得简直不敢想象”,栗子告诉我们,HR除了问一些基础的工作内容之外,更多地在询问她的大学活动经历,以及大二实习时负责的具体工作。随后,栗子也陆续参加了几个单位的笔试面试,她突然发现,客观短板对求职一定有劣势,但并不绝对,尤其不同的职业选择方向会侧重于不同的要求需要,对于就业短板还是要客观看待。
来自北京一所工科特色明显院校的朱云,则遇到了另一个就业短板限制——专业限制。学工科的朱云,心中的理想却是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为了这个理想,大学四年除了完成学业,朱云也一心扑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上,并取得了作为一名学生值得骄傲的成绩:其负责的某学生社团官微粉丝数由3万增长至75万,他担任校团委机关报的总编,一手打造了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
即便有丰富的媒体活动经验,但因为专业的限制,在秋招的大潮中,朱云仍不敢放手追寻自己的理想。“因为没有底气,所以我是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投递简历的,一个是本专业的技术岗,二是互联网的运营类,三是新媒体方向。”朱云向我们展示了他去年九月和十月的时间安排表,上面满满当当分布着阿里、京东、360、腾讯等企业的笔试面试安排。 “整个九月到十月,我都奔波在不同企业的笔试和面试中,而且那个时候还在实习,每天都非常疲惫且焦虑。哎……”时隔数月,朱云再次谈起那段时光,仍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面临选择的焦虑
在朱云收到的录取通知中,获得本专业offer的数量、工资待遇均高于互联网公司、媒体的现实让他产生了动摇,犹豫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自己的新闻理想。
为了摆脱焦虑的状态,去年11月初,朱云入职了某视频网站,担任运营实习生一职。一来希望更加了解自己要从事行业的工作内容,二来也希望在实习过程中更坚定自己工科男转行媒体的信心。
在记者的毕业生朋友圈调查中,有近九成的求职毕业生表示,已签订三方协议,或是手握几份offer,在其中选择或者等待更优选择的出现。但是有选择并不等于内心的满意归属,面临选择时的焦虑要比没有offer更加现实。
结束了第一次紧张面试的栗子,很快就接到了HR要求实习的电话,然而此时,栗子的心态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
“从开始投递简历到后来一周的时间中,收到的面试通知并不在少数,面试结果也大都不错。这个时候,就不再有就业的恐慌了,但是开始了选择的焦虑。”
栗子的想法是,得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工作机会也是正常,但是对求职企业会有要求,大平台怎么解决工作繁琐、自主性弱的问题,小平台则希望给予工作更多自我发挥和把控的空间。
“但是有些时候,在没有实习的情况下,很难分辨这份工作能够带给你什么,我现在时间紧迫,没有更多的试错机会,所以做选择时,需要更加慎重。”
毕业于一所985院校的小吴,已入职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在很多人看来,家在广东的他找到了一份足够理想的工作,工资不低、业务熟练、工作体面,可在他的心理始终存在一个矛盾。他所毕业的985高校在家乡并没有什么知名度,相比于当地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他的学历优势完全无法体现。“我想过去一些互联网公司,这个产业真的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人家都不要我。”说到这,小吴不禁苦笑了起来。
朱云其实更为幸运,在“兵荒马乱”的九十月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老师鼓励其去参加某央媒的校招。
“当初只是想着可以先试试啊,然后就顺利通过了。”
今年2月中旬的时候,朱云入职该央媒官微运营室开始实习考察,离自己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近。可是在实习期间,朱云收到了另一份对他而言极具诱惑性的工作。来自于深圳一家报纸的新媒体部门。
“第一,我是广东人,深圳离家很近,家人,朋友,熟悉的生活,对我而言都是具有吸引力的。第二,薪资待遇相较于央媒更有诱惑性。选择在这里工作,或许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更何况,央媒的工作是否能够转正,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地域、发展空间、生活方式,让朱云不得不慎重考虑此次的选择。
入职门口的徘徊
来自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石东谈到自己的求职时,用“躺签”两个字来形容。
“在九月的校园招聘会上,投递简历,面试,确定入职,整个求职过程一天结束。”
与他经历相似的,还有来自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小冰。
“过程还是非常顺利的,基本在去年九十月份校园招聘投递了几份简历就已经确定了下来。”
这两位同学在求职路上的顺利一方面来自其专业优势——对技能要求更强,人才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良好的心态。采访中,记者询问小冰,在漫长的等待中有没有想过换一些其他“更好的”工作,小冰坦诚地告诉我们,十一月左右的时候有过短暂的徘徊,可是这种徘徊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就是突然通透了,觉得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其实很有限,想先工作学点东西,打好基础,再看远方。”
等待总是会引起心境的波动,顺利拿到offer后,石东决定回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做一些大学未完成的梦想。可是刚“赋闲在家”半月,就开始被同学传来的各种消息打乱了计划。
“某某同学去做了销售,月薪上万啊!”“某某同学父母觉得工地太苦,给他介绍了某事业单位的工作……”诸如此类的信息不断干扰着石东的想法。
“工地条件真的不是很好,也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和外部的联系也很少,总之,对于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来说,有些无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找到工作的原因之一——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石东的犹豫其实也是四年来对专业弊端认知后负面情绪累计的结果。
“专业弊端或者说是职业弊端,是一直都存在的,之前也会有对工作的些许不满,但出于对专业的兴趣,和暂可逃避的心态,就一直没有真正正视过这个问题。到现在,所有的隐性问题都变成了显性问题。这样也很好,会让我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职业规划。”
解决这种心情的纠缠,石东并没有花费什么心力。“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就知道未来工作的情形,只是毕业的关口,还是会与周围同学比较,不过也只是一时的影响而已,冷静下来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的。”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