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排队等候应聘 视觉中国供图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面对就业,毕业生将如何选择?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高校1049名大学生,对“什么影响了大学生择业”进行问卷调查。84.12%的受访者认为工资福利是择业重要因素,67.38%、62.37%、61.52%的受访者分别认为工作环境、个人兴趣、行业前景等因素会影响他们择业,80.11%的受访者表示择业时关注工作所在地与家乡的距离。
看重工资,但不是唯一标准
李鹏就读于四川一所高校,他将于2018年7月毕业,即将就业,他十分看重薪酬水平。李鹏生长在农村,他想多赚钱补贴家用。“在秋招时,我拿到了几份offer,最终选择了工资最高的那家公司。”李鹏说。
“做传媒这一行,我估计去什么单位工作内容都比较相似,都会有加班,所以哪家单位工资高我就去哪家。”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大四学生温颖表示,她倾向于毕业后去薪水相对较高的网络传媒公司。在她看来,工资是她职业选择的第一要素。
温颖是深圳人,明年毕业后她会继续留在深圳。但她很想早日独立生活,她的首要奋斗目标是经济独立。“虽然说住在家里会让经济压力小很多,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不依赖父母,很想体验花自己钱的感觉。”她说。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84.12%的受访者表示择业时会重点考虑工资福利。
今年7月,许寒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进入北京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读大学期间,他积累了一些实习经验,因此在许寒毕业前,就有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面对一份份offer,他需要做出选择。
许寒表示选择工作不能只由工资判定:“在一些大公司,工资待遇的确很好,但晋升机会比较少。因为大公司优秀的人才太多了,可能没办法‘一鸣惊人’。”他认为,与其在大公司慢慢“熬”,不如在创业公司做“一鸣惊人”的人。不过,许寒也表示,就算一份工作其他方面非常好,只有工资低,他也不会接受,“工资是工作的基础,是对员工能力的认可。”他说。
“工资、公司前景、接手项目的前景和领导面试给我的感觉,都是我考虑的因素。综合这些因素后,我对已经拿到的offer进行排序,选择了最优的一个。”理性考虑后,许寒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
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雁林看来,工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不会是择业的唯一因素。“一些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给自己发展空间比较大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单纯看薪资高低,其实这是比较长远的考虑,我认为这种考虑是理性的。”他说。
可以跨专业,主要看兴趣
家乡在湖北的柴泽旭是许寒的同班同学,现在在广东珠海的一家游戏公司做游戏运营工作。对游戏产业感兴趣,是他半年前选择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原因。他表示:“虽然一些人说不要把兴趣当工作,但我还是想要体验一下。”尽管公司加班比较多,但在他看来,如果有兴趣作为精神支撑,加班也不会感到痛苦。
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柴泽旭表示,自己在大学期间就一直在玩这家公司的游戏,也很喜欢。后来通过游戏的相关微博发现招聘信息,他便投递了简历。他说:“我第一个收到的offer就来自于这家公司,很快就来报到了。”
程成是四川一所高校高分子学院的大四学生,正在找工作的他,完全没有考虑专业对口的工作,他希望自己有机会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做营销或者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大一开始,我就对商业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商业谈判方面的工作。因为一直在学生会外联部工作,让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也比较得心应手。”程成说道。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62.37%的受访者认为择业应重点考虑个人兴趣,28.33%的受访者会重点考虑工作是否与专业对口。
同样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还有杨莹莹,她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大学教师,但是在实现之前,她还是希望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趁着现在年轻,就想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儿,其他的都不太在意,可能年龄再大些就没有机会了。”杨莹莹说。
就在上个月,她顺利成为了一家心仪已久的工作室的实习生。她到现在也不清楚自己是否能拿到实习补贴,她只希望在最好的时间里,做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真的很喜欢这个工作室,包括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等,现在成为实习生,也觉得很开心。”
考虑离家乡距离,新一线城市受热捧
对于心仪工作地点的选择,48.21%的受访者选择了新一线城市,30.04%的受访者选择传统一线城市,12.3%的受访者表示择业不考虑城市类型。此外,80.11%的受访者表示择业时关注工作所在地与家乡的距离。
大四的吕逸飞正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他感到很头疼。“我喜欢稳定的生活,不喜欢冒险。”吕逸飞认为自己是一个恋家的人,关于就业,他和他父母的想法都很一致,留在家乡,获得事业或者企业编制。进入大四以来,他一直都在关注家乡的招聘信息,他表示:“既然有招聘信息,那我就有留在家乡的可能。”但同时,吕逸飞也补充道:“如果在毕业前遇到很喜欢的女孩,那也有可能会因为爱情放下回家乡就业的念头。”
许寒的家乡是浙江嘉兴,工作地和家乡的距离问题曾一度让他纠结。“相比较于自己的家乡嘉兴,北京的工作机会多很多。我的大多数大学同学,先前实习积累的资源也都在北京。”因此,他表示想要继续在北京打拼。
许寒给自己制定了一份三年工作规划,他表示,如果达到了规划中的目标,就继续留在北京;如果达不到,就回家乡发展。目前他已经实习了半年,在这期间,回过家乡两次,他认为在工作初期,一年回家两次是比较合适的频率。“我的理想规划是在北京立足之后,如果一切比较顺利,就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许寒说。
广西大学大四的蒋琪家乡在湖南,从读大学开始,她就打算毕业后回湖南工作。“我寒暑假找实习都是找长沙的,这样方便以后留在那边工作。我是个中规中矩的人,不喜欢漂泊。离家近的地方有安全感。”大学离家远一度让蒋琪觉得孤单,没能在湖南读大学,她感到很遗憾。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她从小就喜欢待在父母身边,刚上大学那段时间她非常难以适应。“其实我家离长沙还有一段距离,但毕竟还是在同一个省份,这样每周都可以回家看父母。长沙是省会城市,机会比较多,如果能在长沙落脚,就把父母也接来。”
杨莹莹不看重工作地离家乡的距离,她认为“离家近最好,但如果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有很好的机会,还是很想去的”。她认为就业初期,要给自己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王雁林认为,大学毕业生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工作地点,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家长的影响,有些家长希望孩子离家近点,家长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会左右他们对工作地点的选择;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则可能跟毕业生的独立性有关,离家近,不管是找工作还是今后结婚买房,家里都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三,从生活和工作环境来讲,他们对家乡比较熟悉,不用再去适应新环境。”他说。
浙江财经大学的辅导员陈思佳表示,大部分毕业生工作选择面还是很大的。她说:“每年招聘季,辅导员都会接收到大量的招聘信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她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尝试,主动出击,当遇到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多听听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王雁林、陈思佳,均为化名)
实习编辑:刘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