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出生的余倩,2014年回国,成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子显微镜中心特聘研究员,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
余倩高考那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列表中,“材料学”的拼音首字母是“C”,位列第一。“我以为排在第一位就是学校最好的专业,就填了。”误打误撞,材料学确实是西安交大的王牌专业之一。
在大学的最初阶段,余倩曾是茫然的。幸运的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上,她遇到了范群成老师。“范老师总是表扬我很聪明。”因为受到鼓励,余倩把“巧劲”都使了出来;而基础课一学好,就为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6年,任教浙江大学的余倩也开始给本科生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一所大学,一个班级,有多少人会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余倩说,“教学是大学教授的本职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做好,提高这个概率。”
“为什么要回国?”
西安交大硕士毕业后,余倩接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奖去了美国。余倩是她的博导带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导师为她提供了不少机会,“譬如业界全球会议,参会者上万人,博士生很难收到演讲的邀请,但因为导师推荐,我也能上去讲”。
仅用了3年时间,余倩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电镜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她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回国加入浙江大学。
“在美国,我有机会留下,也是名校。”余倩说,“但中国现在提供给科研人员的机会是很好的。如果我能在科研上做出哪怕一点点成绩,若能贡献给中国,要比贡献给美国更值得。”
“什么样的材料是最好的?”
余倩从事的是传统金属材料与力学性能的关联性研究。简单说,就是借助先进的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不同状态下,材料内部的原子结构变化与材料变形机制,寻找最适合的材料性能改良方法。
余倩喜欢历史,在一个项目简介中,她这样写道:“《周易》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所谓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坚强与坚韧并存。”“从对人的品质的要求移接到对我们所研究的材料品质的要求,强和韧的并存同样是一种难以获得从而被苦苦追求的理想状态。”
余倩认为,女性的韧性、细心对科研来说正是优点。攻读硕士学位时,导师带领博士生们进行一个关于纳米材料性能的研究课题,余倩也加入其中。研究久攻不下,多位博士生为了顺利毕业先后放弃,而余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借设备、闯难关,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
据新华社杭州5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 余靖静)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