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受冷落不是“语文”的错 - 资讯 - 新西部教育网

大学语文受冷落不是“语文”的错

日期:2017-05-24 15:49: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土土绒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走红,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节目大受欢迎,而大学语文课却备受冷落?

  针对国内高校大学语文课越来越边缘化的情况,教育部多次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课。许多高校纷纷行动,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

  其实,大学语文的受冷落,可能还得追溯到大学之前的中学语文时代。僵化的教学方法、一元化的答案标准,让作文和阅读理解都成了现代版的“八股文”。2016年,厦门一份初三语文试卷引用90后作家王璐琪的作品《那时候有多美》。考试结束后,大批学生涌向王璐琪的微博“求正解”。“麦草的清香到底有哪两层含义?”“你写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学生轮番追问,“逼”得王璐琪大呼:“不知道,求放过。”

  原作者无法解释作品“中心思想”的尴尬局面屡屡发生,提醒我们反思:中学语文到底在教学生什么?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是否能让年轻人感受到中文的美好?长期以来刻板的中学语文教育,就像一个拙劣的大厨把一份好食材做得难以下咽,但学生们却又不得不硬吞下去。经过数年的训练,学生们难免会形成思维定式:语文课不好玩、没意思。

  如果仅仅是不感兴趣,大学语文还不至于沦落到备受冷落的境地。长期以来,语文还顶着“没用”的锅。中文谁不会啊?一出生就开始学了啊,我现在说得可溜了,还需要再学大学语文?与此相似,中文系的学生也一直被好奇:你们都学些什么啊?

  其实,语文大体上分语言和文学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语文的人文属性和应用属性。从人文属性来说,语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美好和精妙。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艺术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更进一步地,通过文学表达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进入民族的灵魂深处,感受本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质。

  从应用属性来说,语文当然应该教会学生说话和写字(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不要以为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语文表达就不是问题了。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公司都抱怨:招到一个能流畅、准确表达的大学生实在太难了——说话和写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乔姆斯基说:“语言的能力是人的思维的基本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理清逻辑,学会公共说理的基本素养。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非常重要的能力。

  但是,当学生身处巨大的阶梯教室,老师连后排学生的脸都看不清时,语文还怎么传情达意?当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匆匆而过,老师用跟中学类似的方式一张考卷定分数,语文又怎样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之相对的是大学里的英文教育,课时远远多于大学语文,而且大多是小班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大得多。

  所以,大学语文课不受欢迎,不要把锅甩到“语文”身上去,实在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对待这门课啊。《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节目的意外走红,也再次提醒:我们对于母语的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热烈很多。只要改变机械化的教育方法,真正重视起这门课来,大学语文完全可以魅力四射,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土土绒,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吴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