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影
步入81岁高龄的父亲,由于眼花手抖已有多年未曾提笔写东西了,当得知我要出版散文集时,却先后两次为我的散文集书写序文。他的这一举动既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又是文学前辈对后生的深切关爱。让我在欣喜之余,深为父亲的用意而感动不已。
2011年春季,受几个文友的纵恿,我也想凑凑出书的热闹,就将十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文字,按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书稿很快就整理好了,但是否有出版价值自己心里却没底,于是,就把整理好的书稿背到了西安,让父亲给我把把关。
父亲仅用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书稿,他欣慰的告诉我,可以出版,虽然所收录的文字缺乏大视野的宏篇叙述,都是些小片段小抒情,但还有点生活气息,可以让人读得下去。不过有些篇章还得认真修改。同时,他建议我将第七辑亲情部分撤掉,放到出第二部时用,他还答应为我的散文集写序。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肯定后,我于当天就把书稿背回了丹凤,一边修改部分篇章,一边等待着父亲的序文。
十余天后,父亲把写好的序文从他所居住的长安给我寄回了丹凤,读着父亲一笔一划操写在方格稿纸上的《一枚未熟透的苹果》序文,让我想到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父亲出生于终南山下一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受祖父影响,酷爱读书,还不到上学年龄,就由其祖父教他认字,等上了初小,他就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刚进入高小,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论语》、《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书籍。高小毕业后只上了一年初中,父亲就辍学回家,原因是他所学的文科知识,老师还没教,他早已学过了,而理科知识无论怎么用功都学不会,这样他索性就不愿上学,恰巧这时,他接触了写《地道战》的作家李微含先生,在接受其赠书《渭河两岸》后,便发誓也要当作家,就从关中老家偷跑到了商洛山区,开始了漫长的艰苦生活体验。
商洛位于秦岭南麓,是陕西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父亲来到商洛后,除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写作,因工作特点需要,他常常奔波于基层乡村,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对农村生活渐渐熟悉。不长时间,就以当地的火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品。父亲把这些作品寄给了心仪的大作家柳青,求得他的指导,没想到柳青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并送了他一句后来被广为传诵的至理名言,“苹果熟了自有掉下来的时候,不熟也不要勉强。”父亲牢记柳青的教诲,默默耕耘,不问收获,终于等到了苹果成熟的那一天。小说《我和永清》、诗歌《测量队来到丹江边》现代戏《桑园人家》等作品先后发表,尤其是《桑园人家》在《延河》发表并出版了单行本后,轰动了商洛山。从此,父亲的创作热情更为高涨。虽然受“十年动乱”影响,他的创作权被剥夺,但他从未中止过对文学的爱恋,更没有停止过对人生的思考。十年动乱刚一结束,他就赢来了文学的春天,又拿起了心爱的笔,用杂文随笔的方式,把自己的苦与乐、爱与恨倾注于笔端,变成了一篇篇隽永的文字,而受到了省内外读者的青睐,并因此而获得了“屈老杂”的称谓。
父亲之所以用未成熟的苹果来比喻我的文字,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他多么希望今天的我就像当年柳青先生对待他那样,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收获自己日渐成熟的苹果。
父亲的序文为我的散文集增色不少,尽管在出版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坎坷,但散文集《鸟语》还是出版了,且读者反响不错。于是,我便有了出版第二部散文集《花香》的想法。
时隔三年后的又一个春季,我再次将整理好的书稿背到西安,让父亲审读把关,令父亲感到意外的是,没想到我很快就有出第二部的想法,且第二部要比第一部成熟的多,但要严格的用文学标准来衡量,还是不成熟的苹果,所以,他在读完书稿后,欣然用颤抖的手,为我的散文集《花香》书写了《鸟语花始香》的序文。
这一次的序文不是寄来的,而是让人给我捎回来的,因为,他已步入高龄,行动已大不如前了。当我展开那序文阅读时,不要说父亲那情真意切的文字,仅那满纸的黑疙瘩、黑点点就可以看出,父亲在书写时的艰难与不易,读着读着我的泪水便模糊了双眼……
丹凤 丹影
陕西农村网五年庆典邀您“话真情”征文有奖啦!
陕西农村网五年庆典“情深似海 满怀感恩”征文细则及要求
责任编辑: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