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去北京若干所中学听了多门高中课程,这让他明白,为什么本科生抱怨进了大学后英语反而退步,也知道为什么高考作文满分,也不一定能写出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清华经管学院决定增加这方面的训练。但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钱颖一找了清华中文系,又找到北大、北师大等学校,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后来,终于从对外经贸大学请到一位老师,开设“中文写作”课。
2009年在清华大学教学研讨会上,钱颖一提及此事,引起其他院长的共鸣:博士生导师经常为学生的论文表述不清和帮助学生修改文字而苦恼。
钱颖一做过调查:哈佛大学本科课程都是选修课,只有一门课程例外,那就是“英语写作”。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工科极强的院校也同样对写作要求很高。
在美国大学待了25年的钱颖一知道,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上,国内很容易赶上。但是,在通识教育上,就难了。
而此前,钱颖一已经开始组织学院同事作了1年的本科教学调研,研究国内外名校的通识课。
2009年,清华经管学院作为清华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开始加强通识教育。
这年秋季,清华经管学院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课程。2010年春季,又首次开设“心理学概论”。
在钱颖一看来,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广阔,让学生去学习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创新。钱颖一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学生的短板。
这门全新课程由时任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的杨斌主讲,课程英文缩写是CTMR。钱颖一这样解读:在医学上,CT和MR都是用于医疗诊断的仪器设备。在清华,CTMR就变成了人的思维诊断的一种方式。
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讨论问题时经常会问:“对这个问题,你CTMR了吗?”
钱颖一对此尤其感到欣慰——当一个名词变成动词的时候,就说明此事进入了一个新境界。通识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已在清华经管学生中生根了。
在2010年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上,钱颖一介绍了本科课程改革。顾问委员中的一些大公司CEO对此非常肯定,给予很高评价。
“这些最商业化的人,反而最认同本科课程改革。”钱颖一感慨。
“我们收获一位教育学家”
“我们正好处于增长期。”钱颖一说,学院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只要是在增长期间,就好解决问题”。
这位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说:“我把经济改革的办法全用在教育改革上了。”
钱颖一说:“我是亲力亲为的行动者,用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做事。”
有人说改革要算经济账。钱颖一的账本中有经济账,比如他努力去为学院筹款。但在改革中,并非都是经济账。以“中国与世界”课程组为例,外请老师几乎都是免费授课。“这些人来,是因为认同你的事业”。
清华经管学院教学办学术主任朱玉杰算了算,几乎全院都在办本科——40多名教授中,有30人以上给本科生上课;70多位副教授里,将近60人给本科生上课。
有人评价,清华经管学院经过本科教育改革,等于又办了一个本科生院。
按照国内现有的考核体系,本科改革是最不容易出“政绩”的。“我不在乎‘政绩’,这就是价值观。”钱颖一说。
而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都是什么人呢?这里每年只招180名本科生,近100人是各省高考前10名,其中20人左右是各省第一名。
钱颖一说:“我们要给他们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府环境,不能有官气和俗气。”
每年,钱颖一都要逐字逐句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因为他的办学理念很简单:大学为学生,而且还要为学生的一生。
对学生的重视,是从小事开始的。经管学院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本科生的“院长下午茶”,钱颖一与自愿报名前来的同学“闲聊”两个多小时。学院还有一个学生教学咨询委员会,每学期两次会议,直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钱颖一认为自己是“办学最投入的,在本科教育上花的时间,可能比任何海外回来的学者都要多”。这几年,他的经济学论文少了,探讨教育改革的论文倒是写了好几篇。
2014年,清华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在该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改革不仅在本科,清华经管学院的硕士、博士、MBA、EMBA等每一类项目都进行了改革。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和学院治理建设也在清华各院系中率先进行。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在清华经管学院听了一场美国学者的讲座。10年前来过清华经管学院的他,从讲座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判断:“真是大不同了。”
钱颖一认为,自己回国这些年“尽力做事,干成了一些事情”。他自我定位是:一个“把一些事儿干成的理想主义者”。
2016年年底,钱颖一以十多年前的“在转轨经济中作用于政府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经济学家吴敬琏在颁奖仪式上评价:“这些年来,钱颖一忙于清华经管学院的院务管理,这无疑减少了他用在经济学上的精力,但我们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