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培养法律专业人才?这是全国法科大学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能够很便利的获取其需要的专业信息和基本知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优势不再,而各类法律问题更加繁杂,教师安心教学的热度锐减,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判断标准的更高,这一切现状都迫切呼唤着全国法律院校的教学革新。
2013年2月,西南政法大学开始以法学专业本科《环境资源法学》教育为试点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其教学团队全员参与推行“靶向教学法”。
“靶向教学法”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着眼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特质和求知欲望并以扎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覆盖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监督和学习效果测评全过程的方法。其核心是以干扰、抑制和转化影响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质量的消极因素为靶点,通过细化学习时间分配、优化学习内容配置和系统化学习效果测评等方法,凭借任务导向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体系和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老师更忙碌,工作量增3倍
据悉,4年来,“靶向教学法”采取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法学本科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获取的知识总量大大提升,研读法律法规,文献阅读、写作和社会调查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和提高。
此外,该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五个务必”要求,一是教学过程务必严格执行教学改革方案;二是课前准备务必精细和扎实,既要注重问题选择的前沿性,又要关注科学技术和制度发展的先导性,还要立足本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靶点问题对症施策;三是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务必撰写课改总结;四是务必按时汇总教改资料,并按规定归档立卷;五是务必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讨会和质量分析会。要求参与教师既要当好“施工员”,又要做好“监理工程师”。
据统计,自实施“靶向教学法”改革以来,授课老师批改的作业量累计超过2亿字,人均每年批改作业量超400万字,工作量超出过去3倍。
学生更充实,出勤率保持90%以上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与发展、麻将噪声纠纷的诉讼研讨、柳州狗肉节的环境法解析、天津滨海新区仓库爆炸引发了哪些环境保护问题?排污权交易试点的现状与展望是什么?……从2013年起,关于这一系列时事热点和生活中常见环保问题的专题讨论、热点辩论、案例探讨和团队作业开始频繁出现在教学课堂,学生展示机会更多,参与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大大增强。
实施“靶向教学法”改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压力,绝大部分学生不得不主动投身课程学习。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自主学习内容细化,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学习目的性大大增强。同时,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必须主动进行时间管理,从而使有效学习时间明显增加。由于对学习评价的平时成绩占评价的60%,期末考试占40%,学生投机、应付式的传统应试学习状况得到了根本转变。
据介绍,实施靶向教学改革4年来,学院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但学生出勤率反而上升了40%,常年保持在90%以上。2013年12月,在实施靶向教学改革10个月之后,西南政法大学首次组队出征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即在全国16所知名高校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据悉,自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这样一个教学团队全员参与并持续推行的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在全国尚属首次。2014年,由重庆市环境资源法教学团队带头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张志辽牵头的该项目获重庆市教委重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支持。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