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捐款做公益,志愿者做公益,可你听说过“卖文”做公益吗?近日,上海市西初级中学初二女生杨新桐就用“00后”的一支笔,做起了公益。短短两天之内,她筹足“稿费”8000多元。这笔钱将随她在今年暑假前往贵州参加某公益机构组织的活动,资助当地学校修缮校舍。
是什么触发了她“卖文做公益”的创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杨新桐家中,与她面对面。
在自己ipad上完成写作的杨新桐 /晨报记者 陈征
用特长做公益更有意义
1米72的大个子、长发,大大咧咧,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牙儿,话不多……记者眼前这样一个朴实内秀的女孩,却发明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几天之前,她发出了“有偿写文”的“广告”。这位14岁的女生写道:“我将于2017年7月10日到7月30日前往贵州……帮助当地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我决定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特长来赚取我所需要的钱。”
原来,杨新桐今年暑假准备参加一个名为“雷励青年营”的活动,去到贵州山区帮助当地修缮校舍。活动组织方要求,每位报名者必须用自己的努力,筹得至少5500元的修缮费用,才能成行,到时还要亲手参与到学校的修缮工作。
而杨新桐觉得自己的特长,就是写作。杨新桐在“广告”中写到,自己将会“接单”写作,“需要写文的朋友请告诉我对文章的要求,我相信通过我笔头上的努力可以赢得足够的捐款……我将在7月带上你们的爱心前往贵州。”
两三天收获八千元稿费
杨新桐给自己文章的定价是每篇10元左右,“广告”发出后,激动和紧张萦绕着杨新桐的心头。“其实我挺担心的,要是没人来买我的文章,计划进行不下去怎么办?但是爸妈一直鼓励我,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了”。
父母也纷纷在朋友圈帮她转发广告,为她站台。结果事情的进展顺利得出乎意料。很多亲朋好友对新桐的想法非常支持,纷纷前来“约稿”。
短短两三天,杨新桐就收获了8000多元的稿费,一共有几十个人向他“买文”,虽然她自己定价是每篇10元,但是“买家”们都愿意出高价。
“最多的1000元,最少的20元,估计大家知道我在做公益,愿意鼓励我”,不过她也坦言,由于当时期中考将近,其实自己并没有写相应的那么多文章,“有些叔叔阿姨先把钱汇了过来,他们都让我慢慢写,有空再交稿。”
写作多为“二次元”风格
与现在很多90后、00后一样,杨新桐喜欢“二次元”圈,在动漫、游戏、小说、电影的世界里徜徉。杨新桐告诉自己,其实在自己经常上的网络社区里,集结着一群喜欢“二次元”风格的小伙伴,“在我们群里,写文章赚钱并不是新鲜事。有的人喜欢看小说,就会出钱请别人写,有的人觉得自己有文采,也会接单”。不过,在这次做公益之前,杨新桐从来没有“卖过文”。
记者翻阅杨新桐的这次“卖出”的文章,“二次元”之风果然迎面扑来。有一个片段这样描写:“感受着颈侧的凉意迷迷糊糊睡了过去,等再次醒来时已是晚上,发热的头部似乎清醒了一些,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了般难受,轻咳两声想要缓解这种感觉,事实证明这么做是有效的,但阵阵刺痛也随之而来……”
杨新桐的这次公益卖文举动,一开始只有身边的一两个朋友知道。她的好朋友、同班同学柯悦佳说,“我为她感动,‘卖文’这个想法很创新很独特。她的笔法很独特,非常吸引人。在这次公益活动上也花费了不少心血。”
杨新桐的数学老师沈逸安告诉记者,新桐在学校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有错误主动承认,得到鼓励便会努力向上,在班级里人缘特别好”。沈老师说,新桐这次做公益很低调,“我也是从她的同学支持她所转发的朋友圈才获知新桐在做公益,有爱心,有创新,融合自己的特长做自己喜欢的公益,非常好”。
记者采访时,他的父母正好都外出,陪伴杨新桐在家的奶奶告诉记者,孙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稿费,而且可以去帮助别人,自己为她感到骄傲,“我也担心她暑假去贵州可能会吃苦,不过我们还是支持她去!”
[对话杨新桐]
爸妈的支持是最大动力
记者:最早怎么想到要“卖文做公益”?
杨新桐:前段时间,爸爸朋友的儿子参加了雷励青年营,以公益跑的方式筹足善款。我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很有意思,父母也极力“怂恿”我参加这个活动。
记者:那为什么你选择写文章赚稿费?
杨新桐:写作还算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现在业余就喜欢写小说。
记者:这么短时间里就赚到8000多块稿费,你有什么感受?
杨新桐:我真的挺意外的,不过后来一想,大家也都是因为我在做公益,都来鼓励我吧。
记者:有的人是先预付了稿费,日后再请你写?
杨新桐:是的。其实有的人直接把钱转了过来,也没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过我既然是卖文做公益,一定会实现我的诺言,我一定会为他们写文章。
记者:他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钱汇给你?
杨新桐:他们是直接转到雷励的基金会的,到时候应该会一起做为善款资助给当地学校修缮校舍。我们暑假里也会去亲自为修缮校舍出一分力。
记者:爸妈希望你通过做公益培养爱心,你觉得你得到了什么吗?
杨新桐:目前我只是写了文章赚了稿费,捐了钱,还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是等我从贵州回来,我一定会有变化。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