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杨帆 杨桦 文/图) “调研组之所以会选择延安,还得从1947年说起,当时的延安洛川是陕北出名的穷县,农民们都在黄土里刨食,一位叫李新安的洛川农民从河南引进了苹果树苗。10年后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李新安。半个世纪以前的这个创举,让苹果成为陕北农民的‘摇钱树’。”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当谈到“精准扶贫”时,大会发言人王国庆讲起了“洛川苹果”的故事,将媒体的目光再次引向了洛川……
千里引进,苹果树苗扎根黄土地
说起洛川苹果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李新安。
1919年,李新安出生于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被原国军106师政治部主任兼副师长屈伸派到河南灵宝一果园当学徒,学习苹果栽培技术。1947年,在纷飞的战火中,李新安用一头毛驴将自己精心培育的200棵果树苗驮回洛川。
当时乡亲们对苹果树不认识,都嘲笑他:这年头种庄稼都得饿肚子,种这些“干柴棒棒”能当饭吃?甚至他在前面栽树,他二叔就在后面拔树,骂他说“尽是胡闹哩!这么好的地栽这些烂柴棍有啥用?你一家以后要饿死哩。”他向二叔和村民解释说:“别小看这些柴棒棒,将来能结出好吃的苹果,还要用汽车拉着卖。”由于分歧太大,他只得与二叔分了家,用兑换来的6亩7分地建起了洛川县第一块果园。
无人机在苹果园上空作业。
洛川农民移民搬迁新居。
在他的鼓动下,到1952年周边县乡已有65户群众栽下40亩地的苹果树苗。1953年,李新安的果园进入丰产期,产果5000余斤,李新安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有钱人”。为了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牵着驴驮着苹果走乡串村,打着快板,用诙谐幽默的顺口溜边叫卖边宣传苹果树是“摇钱树”的道理,动员大家栽果树。后来,他自掏腰包在村里办起了洛川第一个果树栽培学习班,先后为洛川县培训了大批果树栽培技术人员。
1957年4月李新安被推举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回到家后他挑选了4箱苹果寄给毛主席,中央办公厅回信称“在陕北高原发展苹果是一个创举”。
在李新安的指导下,全县兴起了大队、生产队大办果园的热潮,先后有50个村子建起果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到七十年代初期,洛川苹果在栽培规模、技术、品质上经过实践探索、逐渐积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1974年5月,洛川的“新红星”在全国外销苹果基地鉴评会上五项指标中有四项及总分均超过号称“世界水果王牌”的美国蛇果,获全国第一。鉴评会后所播放的专题纪录片中评价说“中国苹果的希望在陕西,陕西苹果的希望在洛川。”经过八十年代的技术推广、九十年代的产业开发和本世纪头10年的品牌打造,洛川苹果的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地位等均得到了一个质的的飞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3年5月,洛川苹果的奠基人李新安积劳成疾溘然长逝,留给洛川22万人民群众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苹果产业。因此,他被洛川百姓亲切的称为“苹果之父”。
为了纪念李新安为洛川苹果作出的贡献,洛川县将县城中心公园以“李新安”命名,并将李新安故居所在地阿寺村打造成“中国苹果第一村”。
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连续五年破万元
今年41岁的马小红是槐柏镇东北定村农民,高中没有毕业就辍学去新疆的吐鲁番打工。1999年因打工收入不高,加之家乡苹果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家务农,在父亲原来耕作的3亩果园的基础上,他又栽种了10亩红富士苹果,踏踏实实做起了“果二代”。年轻的马小红对新技术,新观念接受很快,并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高级农艺师”证书,成为县里聘请的苹果生产农民技术员,每年还能领到1万元的“薪水”。如今他的果园亩产过万斤,由于品相好、质量高,每斤能比市场价高8角钱,年收入20多万元。马小红不但新打了宽敞明亮的窑洞,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为了提高全村苹果管理水平,增强果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2016年他牵头成立了富尔佳苹果专业合作社,全村70户就有中43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乡亲们都走上了致富路,大家编了顺口溜:“摇钱树、致富果,又盖房、又买车。”马小红也成为众多回乡务果的年轻人的代表。
事物的发展无外乎内因与外因。如果说人是内因,那么历届洛川县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围着苹果转”的发展理念和生动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
现场果树管理。
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早在2014年,洛川县就颁布了《延安·洛川苹果技术规范》,从苗木培育、建园栽植、标准化管理、苹果营销等流程上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细做精苹果产业,确立了打造“百亿元”产业目标,明确提出做好“带皮吃”、“上户口”、“论个卖”三篇文章。带皮吃,就是实行“一维码”农资配送销售,建立苹果投入品控制体系,确保苹果安全、绿色、有机;上户口,就是加大苹果质量安全监测、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让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苹果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以及生产中用了什么肥料,让消费者吃的安全放心;论个卖,就是规范洛川苹果品牌的使用和管理,积极推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发展,促使苹果与文化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洛川苹果的“品质、品位、品牌”效应,实现“论个卖”目标。
据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而陕西则是中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2016年,陕西苹果产量1100万吨,占中国苹果产量的四分之一,占世界苹果产量的七分之一。原料性果汁行业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每三杯苹果汁中就有一杯来自陕西。
作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各项大奖170多项,雄居全国产果县(区)之首,在全省第一个使用国家优质农产品原产地域地理保护标志,先后争创了中国女排专用苹果、北京奥运会专供苹果、上海世博会接待用苹果等29项重大冠名权,通过了英超联盟、加拿大等8国出口认证。2016年,洛川全县苹果总产量突破88万吨,苹果总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连续五年纯收入突破万元,全县65%多的果农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县私家车拥有量1.5万辆。“洛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评估价值达65.9亿元,居全国苹果类第一……
致富增收,今年率先实现全部脱贫
独特的黄土地貌将洛川分成塬上和川道,塬上土地平坦,苹果产业发展迅猛,群众收入高。而川道群众却因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相对塬面群众收入较低。中央提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号召后,洛川县结合县情实际,将洛河峡谷(全县川道地方)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提出了到2017年率先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
“洛川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紧紧依靠苹果产业。”扶贫工作会上,县长王明智为洛川的精准扶贫工作定出了调子。
“我们村有果园面积860亩,属于典型的低产低效,守着果园受穷。后来在包村干部的帮扶下,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采取改土施肥、技术培训等针对性措施,使苹果产量由亩均2000斤提高到4500多斤,亩均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加到7800。”杨舒社区南湾村党支部书记李万才对记者如是说。据扶贫部门统计,2014年洛川县有果园的贫困户共2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0.4%。但由于管理技能水平低下,亩均收入不到3000元,仅为好果园的十分之一。针对现状,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改造提升贫困户低水平果园,目前贫困户果园平均亩均收入增加到7200多元。
为拓展扶贫覆盖面,2015年洛川县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结合移民搬迁、治沟造地、荒山确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洛河峡谷为主的川道地区,规划建设10万只养羊基地,变洛河峡谷贫困带为洛河峡谷经济带。县财政列支108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分类补助的办法,支持建成规模化养羊场12个,羊子存栏达到25346只,扶持贫困户488户1415人。
洛川苹果采摘现场。
强大的品牌效应,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引进开发果汁果醋、苹果脆片等系列产品,每年仅消化贫困户残次果达100万斤,吸纳2700多贫困户参与贮藏、营销、物流等服务,300多贫困人口参与电商运营。交口河镇身患脆骨病的屈万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在县上的支持下开设苹果网店、微店,实现年收入3万多元,支撑起了一个老弱病残的6口之家,由社保兜底户变成了创业脱贫的示范户。
依托产业的发展,洛川先后探索出“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农户”等模式,以多种形式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开发中,目前全县共培育形成龙头企业102家、专业合作社293家、现代农业园区19个,仅专业合作社就带动贫困户1453户。实现了“单家独户”、“小群体”、“弱群体”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现代化的光电选果线车间。
苹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吸纳外地务工人员4万多人。针对洛河峡谷地带群众整体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县上坚持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重点工程,开展果树修剪、果品分级、包装运输等技能培训。引导成立了5家劳务中介服务公司,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中介服务。2015年帮助556名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增收,年均收入达到1.8万元。
蓬勃发展的苹果产业让洛川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2016年5月,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延安,用了8天时间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题调研。洛川也被中宣部和农业部确定为依托优势产业开展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齐聚洛川,对洛川的成功做法进行集中报道。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