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郝莉萍 记者 王宏海)“现在知道这些东西的人不多了!放在90后、00后的年轻人面前,他们可能连见都没见过。我的民俗博物馆,可以让现在的孩子和年轻人来一次‘穿越’,体验一下父辈祖辈年代的艰辛。我觉得这种现场教育,要比书本上学来的更鲜活、更深刻!”说起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周建华跟记者侃侃而谈。
周建华是安塞区沿河湾镇阎家湾人。他自幼生活在陕北农村,从小酷爱绘画,每次看到极具陕北特色的图案花纹、农用工具、民间艺术品或者各类民俗器物他都要画下来。如果觉得画得不满意,他还要拿回家继续画。一天、一月、一年、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建华从全市、整个陕北地区,一直到关中地区和陕蒙晋部分区域,足迹遍布县区和绝大部分乡镇,收集了包括远古时期至明清、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生产习俗、消费习俗、手工传统技艺、人生礼仪、民间知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以及民间美术、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等4万余件藏品,藏品中,涉及民间生活用品、用具等,材质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瓷器、铜器、木器、金银器、书画、针织品等。
收集到了堆积如山的藏品,周建华开始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当时就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说,这些藏品是陕北历史的见证,是传承、记录人类生产、生活各种形态的珍贵文化遗产,也代表着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特别是大量有关反映陕北老百姓生产消费习俗、手工传统技艺方面的实物,既是陕北人真实生活的反映,更是人们了解陕北、研究陕北的历史重要佐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把藏品按类别和年代整理摆放好后,周建华开始琢磨,如果把它们归整好,就可以让和他有一样爱好的人来观赏,同时让后人了解先辈们的历史。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周建华就有了在自家院子筹建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想法。之后,他积极奔走,多方自筹资金500余万元,在自家建成了一个800多平米的展馆用来摆放藏品。因为条件限制,一些墙上挂的等不少大型实物,如古木车、风车、石磨、碾子等物品无法入馆,依然在外存放。
周建华干得热火朝天,但周围不少人却很难理解,觉得“他就是个疯子”:“弄这么多破旧的玩意儿放在家里,把家里搞得像个废品站一样,你到底图啥呢?”
在周建华看来,这些“破旧的玩意儿”,是陕北人生活的历史和真实的反映,更是人们了解陕北、研究陕北的珍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地摊上看到一个报头的印刷版,当即就买了下来。后来,有一家北京报社的游客来自己的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了这件东西,说它是自己报社报纸的首个报头板,极其珍贵,但一直苦于无法寻找,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周建华说,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收藏的信念。而不少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也都好奇这个“疯子”的博物馆是个啥样,都想来看一看。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周建华的民俗博物馆有了名气,有不少人都慕名前来参观。
“我最高兴的是现在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我的展馆。”周建华说,看到孩子们来展馆参观,重温红色年代,感受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自己觉得“这个展馆办得值得”。如今,周建华的博物馆已经开馆13年了,他每天都热情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品爱好者,向他们介绍各个藏品的来历及影响,遇到投缘的还会送他们一两件。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