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 (周宁 李嘉伟 图/康舒 文/郝建邦)地处我省最北端的府谷县,也有一位十多年致力于杂交育种的基层农科人员郝治忠,他选育出的杂交谷子通过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办公室的初步审核,并且在北方多地进行了试种,产量比传统谷子增产一倍,而且早熟、抗病虫害等优势明显。
谷子,又叫“粟”,去皮后为“小米”,原产中国,五六千年前的半坡人已有种植,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与关中小麦相比,陕北谷子的产量非常低,像府谷当地一般亩产只有250公斤左右,农民基本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
从2000年开始,郝治忠开始研究杂交育种工作,目标定在杂交谷子上,因为对于干旱少雨的陕北而言,谷子更适合种植。他的杂交谷子是利用最新的敏感不育材料与府谷本地名优地方品种进行有性杂交,通过连续7代的自交选择,选出矮秆、早熟、抗病、长柱头的环境敏感型不育系榆谷A1。又通过引进抗除草剂谷子种质与米质特佳的晋谷21进行有性杂交,通过自交、回交等多种育种手段,经过7代的选择,选出了系列抗除草剂谷子品种4个,选择高配合力的抗除草剂谷子做父本,与榆谷A1组配,育成较强优势的杂交种。
郝治忠的杂交谷子育种实验室。
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试验,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新鲜出炉:郝治忠选育的杂交谷子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可达650公斤,增产一倍以上,而且具有早熟、抗病虫害、节省人力等明显优势。2016年3月,郝治忠所选育出的杂交谷子不育系新品种通过了农业部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的初步审核,并且在陕西、内蒙、山西等地试验种植。
育种是一门苦差事,大部分工作时间要蹲在田间,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更重要的是像郝治忠所在的这种基层农技站,条件相对简陋,人才缺乏,没有现成的实验室,没有指导老师,没有更多的同事合作,如果没有信念和意志,很难坚持下去,很难取得成绩。
郝治忠是农民家庭出身,高中毕业后他回到村里种地,深感半干旱山区农业之苦、农民不易。1990年,千载难逢的机会降临到这位农民头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自主招生,郝治忠有从事农业生产经验且有志于从事农业,基本功也不错,最终被学校录取了。
郝治忠与妻子在杂交谷子试验田里。
因为有备而来,郝治忠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做实验,晚上写报告,经常熬夜到11点以后……在老师的影响下,他渐渐迷上了土壤、栽培、遗传、育种等知识,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学毕业后,郝治忠被分配到府谷县农技站工作,主要从事地膜覆盖种植、配方施肥、田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这些工作按部就班,我觉得如果满足于此,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心有不甘。”谈到最初涉足育种的想法,郝治忠如是说。
如今,郝治忠已成为谷子“代言人”,走在哪里他都会普及一番吃小米的好处:“在谷类作物中,谷子的营养价值最高,营养相对平衡,富含多种功能成分,谷子所含人类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同类谷物。”
谈及未来,郝治忠信心满满。他说,谷子是五谷之王,杂交谷子加工的小米除作为杂粮直接食用外,未来还可尝试精工细做,制作以小米为主要原料的加工食品、酿造食品,让高产谷子通过互联网走向“一带一路”,增加农民收入,造福全人类!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