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鸾公园位于榆林市东郊,占地面积3186亩,总投资3.4亿元,是榆林城区一处集历史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也是榆林森林和大漠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公园原址为榆林城区全民义务植树基地。1981年以前,该处属流沙地貌,植被稀疏。城区绿化委员会历年组织广大干部职工、部队驻军和学校、社会团体在城郊林场义务植树基地,前期通过栽植花棒、踏榔、紫穗槐、柠条等灌木,使流动沙丘实现了固定和半固定,后在迎风坡栽植了大量的樟子松和杨树等针阔叶乔木,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稳定防护林体系,治理面积达1万余亩。
季鸾公园于2012年启动建设,在对原榆阳区城郊林场义务植树基地提升改造的基础上,增加景观节点,提升绿化水平,既避免了城市扩张对林地的蚕食,又节约了建设资金与建设周期。公园景观结构整体上可概括为“一带”“三轴”“四片区”,所谓“一带”指沿金沙二路由城市向公园过渡的市民休闲带,“三轴”指沿公园东西方向物质民俗文化轴和南北方向精神生活民俗文化轴、社会民俗文化轴设置的陕北民俗文化景观,“四片区”指公园建设的林荫休闲区、郊野运动区、游乐体验区和绿野游赏区。公园共有4个主出入口,园内建有一级园路5条、二级园路6条、三级园路19条,分别沿三条主轴线布置。此外,还点缀了以境内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命名的8亭1阁,进一步体现了区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园内凤凰阁采用“明四暗九”的经典配置,风格古朴典雅,城东北有凤凰阁,西南有榆溪楼,二者引人入胜,是榆林城区的新标志性建筑。
2014年8月13日,一代宗师、文坛巨擘,榆阳籍著名爱国人士张季鸾先生灵骨,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竹林村迁回故里,安葬于此。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享誉海内外的政论家和爱国人士,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专家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他主笔《大公报》15年,使《大公报》成为当时最负盛名、极具影响的报纸之一,1941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奖章,成为我国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季鸾先生墓园选址在季鸾公园南头的月亮湾,墓冢高2米,墓冢基座高0.96米,直径9.6米,由本地青石砌护而成。陵墓面临榆阳河,北靠红山,东北西部突起,中间平展,南部步道为54级台阶拾级而下,寓意张先生享年54岁。步道中间小广场矗立季鸾先生大型雕塑一座,两侧绿化松柏常青、庄严肃穆。墓园整体端庄大气、简易朴素、风景优美、幽雅怡静,既可安慰张先生在天之灵,又体现了一切从简的原则。公园和墓园已于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
季鸾公园的建设,对于弘扬张季鸾先生精神理想、彰显榆林人文底蕴、教育公众铭记历史、启迪新人奋发成才、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榆林市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成功创举,也是沙漠古城榆林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张季鸾纪念馆位于榆林季鸾公园凤凰阁一楼,该楼为12层重檐仿古阁楼,北凭红山、南倚榆水、东望群峦、西踞金沙,是榆林东沙新崛起的一处登高望远、怀古追先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