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教育网讯 (通讯员 杨志贵)安康市人社局包联紫阳蒿坪王家河村经过短短的两年半时间投入600余万元,为全村办了水、电、路、网、等十件大事,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希望工程、基础设施五大措施解决了王家河村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村402户1326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每年以1000元的梯次增长到2016年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300元;村上181户610名贫困人口收入、住房、设施、教育、医疗、养老“六有”保障提前实现、全部达标,成为安康全市首批精准脱贫摘帽村。
虽已脱贫,但由于受该村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返贫问题已成为摆在市人社局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为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确保该村百姓尽快致富奔小康,市人社局党组把巩固提升王家河村脱贫成效作为2017年头等大事主抓,再度吹响了进军王家河攻坚决战、巩固提升、逐梦小康的号角!
人在“茶”正热,深山有远“亲”
2017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王家河村连日持续大暴雨,河水磅礴,路上滚石不断,山上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0月1日上午,70多岁的村民汪维安怎么也没想到家中突然来了一位亲人,他就是市人社局局长汪小卫:“老哥哥,马上过节了,又遇上几天的大暴雨,不来看看你我心里不踏实啊!”汪老汉从这位“一家兄弟”手里接过节日礼品时笑得合不拢嘴。汪小卫一会儿随汪老汉在汪家房前屋后、鸡鸭圈舍转了个遍,一会儿看看他为老哥哥购买的鸡苗长势情况。随后,二人促膝长谈、拉家常,汪小卫对他这位老哥哥和兄嫂的身体生活更是倍加关切。
为了王家河的村民和脱贫群众尽快致富,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2017年年初,市人社局党组把巩固提升王家河村脱贫成效列为第一抓手,先后印发了《关于巩固提升王家河村脱贫成效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交农民朋友、树自强标兵”活动的通知》,明确了目标任务、组织保障和纪律要求等,并派一名副县级领导挂帅,组成6人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再度对全村村民进行拉网式排查,先后组织人社系统干部职工与154户建档立卡户开展攀亲、认亲、访亲,结对子、交朋友活动。从局党组一班人到科室、中心工作人员人人都是王家河村的“亲朋好友”,他们千方百计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从脱贫户的柴米油盐到留守儿童的上学、看病;从跑项目到抓产业,都是他们时刻关心、日夜操劳的大事。哪里有病苦、有困难,哪里就有远道而来的“亲人”。通过扶贫帮困、结对交友活动打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四铁人社”干部队伍。“仰一脉山川,就要用心灵去感悟他们的壮美;爱一片热土,就要用汗水去滋养他们的生机;帮一方百姓,就要用真诚去点亮他们的梦想!人社干部愿做贫困户圆梦的垫脚石....”全局上下个个都已成为“驻”进王家河村老百姓心里的“亲人”。
扶上马送一程,强化“软实力”
在2016年底脱贫摘帽第三方验收时,有一连串的数据硬指标,如何将这些数据指标慢慢地予以消化变成“软实力”?市人社局决定对已“扶上马”的王家河村再继续送一程:
--就业送“干货”。市人社局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主管就业的职能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全市脱贫攻坚的就业政策,使“近水楼台”的王家河村从中捡到实实在在的“干货”:先后动员组织30余名青壮年人参加修脚师等全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学员全部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揽4.8万元;协调解决80人参加森林抚育,全村增收80余万元;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10多名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全村增收8.48万元;免费介绍20余人外出务工就业户均年增收3.6万元。确保村上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有一名青壮劳动力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实用技术、贫困家庭成员户籍内45周岁以上人口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三变”得实惠。2017年12月底,村民黄纪科,数着手中1000元入股分红现金高兴地说:“三变让我第一次尝到了当股东的甜头。”市人社局以村合作社为载体,通过链接农民与市场主体桥梁和纽带作用,引进实力强、信誉好、有社会责任的紫阳舍顿茶业有等经营主体,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合股联营、合作生产,把贫困户的贴息贷款、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扶持类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加入合作社,农民定期取得收益,以此撬动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入股分红。通过整合土地资源350亩、吸纳社员80余户,按照每亩300原价格流转,合作社组织农民按800元/亩进行管护,每亩土地可带动农民净收入1200元以上,让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2017年,全村合作社社员平均分红2000元。通过“三变”改革,将资源变股权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以资金变股金激活了分散的资金、把农民变股民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从而起到一石三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新风促发展。市人社局在王家河村积极推进以“诚、孝、勤、俭、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先后成立了“新民风”建设工作小组、“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乡贤评议团。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提倡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引导规范人情往来,使乡亲们破除了以前的陈规陋习和人情风、攀比风、奢侈风、迷信风。而今,村上大小喜事有人帮、婚丧嫁娶有人办,先后评出“最美蒿坪人”、“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等先进典型。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等系列活动,弘扬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正能量,达到物质精神齐步走、同提升、双脱贫,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从而使广大村民真正从扶贫帮困和新民风建设的成效中得到幸福感及获得感。
---查漏补短板。王家河村村委会及移民搬迁安置点附近人口相对集中,但是由于手机通讯信号较弱,长期给该村民的生产、生活、生产和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市人社局积极协调,经过测量、踩点、勘查等环节,耗资数十万元、历时大半年时间,一座手机通讯信号塔高高耸立在王家河村的冯家梁上。为尽可能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2017年市人社局又筹措20余万元资金,历时4天时间,邀请市人民医院专家进村为村民开展内外科等全面健康检查,并为每个脱贫户建立健康档案,向村民免费发放价值5000常用药品。争取安康市中心医院为该村卫生室捐赠了价值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大大改善了村卫生医疗条件,从此结束该村小病扛、大病拖、缺医少药的历史。同时,投入资金50余万元,恢复水毁河堤2000米,修补悬空河堤5000立方米。以上措施,再次解决了该村和周边2000多老百姓手机通话难、寻医看病难、行路过河难等诸多难题。
---引得凤凰来。2017年植树节,市人社局自购树苗并组织50余干部职工到王家河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栽下红叶石楠,绿化村级道路三公里。与此同时,种植的300亩金丝黄菊,贫困户每亩地采菊净增1200多元,全村仅金丝黄菊一项收入达36万余元。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不但使王家河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而且以种、产、销一条龙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建好了、优美环境形成了、经济发展上路了、农民致富热情高涨了、村里内生动力激发了、对外通道连接便利了,依托该村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陕煤集团真硒矿泉水厂、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恒旺木业、紫阳县舍顿茶业有限公司纷纷落户王家河,一个1000余人的脱贫村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仅引来4家省市企业落户。真应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那句老话。
“最后一公里”外,续写华章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人社局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汪小卫到任第一天上手的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脱贫攻坚,并强调三个“不”:脱贫攻坚战力度不减,脱贫队伍不变,第一书记不撤!作为市政府脱贫攻坚“八办两组”单位之一的市人社局,不但要承担全市就业脱贫的攻坚重任,而且要将已脱贫摘帽的王家河村帮扶工作向“最后一公里”以外延伸,倾力打造成省市部门包联脱贫的样板典型,结合紫阳技能脱贫、平利社区就业脱贫经验融入安康扶贫的“人社模式”领跑安康、带动三秦、影响国内。2017年,市人社局累计投入100余万元,办大小实事10余件,续写一篇又一篇部门帮扶脱贫村的的美丽华章。一年来,王家河村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大关,全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49%降至2.3%、退出准确率为100%、返贫户数和人数为“双零”。在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验收交叉检查中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和检查人员的交口称赞!
隆冬时节、数九寒天,沿着清澈、透明见底的王家河逆水而上,通村水泥路面两旁红彤彤的红叶石楠千姿百态、色彩艳丽,与80多个露灯相伴而行;新建的村委会、村活动广场、村移民安置点以及冯家梁上的手机信号塔亮丽、耀眼夺目;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油油的丰产茶园和金灿灿的金丝皇菊产业园更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不远处,传来养鸡场土“凤凰”“咯叽咯叽”的声音格外喜人,仿佛把人们带到令人流连忘返的世外桃(菊)源。王家河村老支书徐申元有几句顺口溜这样写到:王家河畔两匹梁,特色产业引凤凰,红叶楠下乐悠闲,金丝菊园好观光,移风易俗新农村,宜居宜业美家乡,交友帮扶民心暖,红红火火奔小康!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