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泥土与心中的光热 - 资讯 - 新西部教育网

脚下的泥土与心中的光热

日期:2018-11-20 15:13:31        来源:安康新闻网    浏览量:

  11月6日晚,一条学坊垭社区成功创建为“2017年度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的消息,在安康日报社工作群引来一阵热烈刷屏,报人们纷纷点赞,由衷地向安康日报社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表达敬意。

  2017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是由省住建厅、环保厅、财政厅、农业厅四部门联合评定,此番全省评出140个示范村,我市有15个村位列其中,汉滨区仅学坊垭社区入选。获得如此高规格的奖项,在学坊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凝结着镇村干部、群众的辛劳,也与安康日报社5年来的帮扶密不可分。

\

学房垭境内的湖光山色

  墨香与泥香

  “我看你文字功夫不错,不如给领导申请申请回报社干文字工作。”一次记者在单位见到杨京保时跟他半开玩笑地聊到,他却认真起来:“当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可是如今的扶贫工作更有意义!”

  2014年4月,杨京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从乡镇中学考进安康日报社不到三个月,连同事都还没认全,就要去60公里外的学坊垭村驻村扶贫。于是他放下一岁多的孩子,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一年接着一年干,成为全市第一书记任期最长的下派干部之一,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第一书记,今年10月被表彰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为我市脱贫攻坚战竖起了一面旗帜。

\

第一书记杨京保(左)工作在田间地头

  五年中,杨京保驻村时间接近1000天,报社的同事大部分时候“逮”不着他。同事们都知道他在忙村里的事儿,看到那一篇篇驻村日记,也就像见了面。

  “刚开始驻村的时候,白天忙帮扶的事情,晚上就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惑记下来。”把身上沾的泥土与记者的敏感相碰撞,促使他把驻村的生活记录下来,“我想我遇到的农村工作问题是有共性的,所以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大家一起寻求解决之道。幸运的是,报社也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学坊垭的情况被更多人看到。”

  他的驻村日记篇幅不长,语言质朴,很快引起了关注。驻村日记被转载到朋友圈、公众号、网站,还获得了2015年陕西省新闻奖三等奖,《中国扶贫》也刊载了他的一篇驻村日记。“脱贫攻坚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学坊垭每一个人的事。”杨京保说。

  前几天,驻村帮扶干部毛明星对我说,三年的扶贫工作是他这辈子最艰苦、最忙碌、最接地气的工作,能够投身到这一场脱贫攻坚战中,他很自豪。

  毛明星今年54岁,最初是安康日报的铸字工人。或许是这段把铅块铸成铅字的工作经历,从事新闻文字工作的梦想也在他心中打下了烙印,但当社党委安排到汉滨区流水镇学坊垭扶贫时,他毅然放下了88岁的老母亲,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光荣的任务。

\

意愿养鸡的贫困户

  毛明星驻村后了解到,学坊垭社区有很多贫困户有发展养殖的意愿,可是,鸡苗拦住了他们致富的梦想。于是,他走访了汉滨区多家种鸡场,最后确定从大同镇“鑫源种鸡场”和“东风种鸡场”采购。自2016年春季以来,他先后三次帮助贫困户采购鸡苗,送到20多户意愿养鸡的贫困户家中,贫困户把鸡养大了,他又帮村民把鸡销往安康城区。

  其实3年多的驻村工作,像这样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如今,毛明星依旧把心融进每天的扶贫工作中,他的帮扶足迹依然会带着浓浓泥香。

\

学房垭寄宿小学

  腾静是我社的一名资深校对,2017年初她带着精准扶贫的艰巨任务,来到了贫困户刘合英家。几年前刘合英丈夫因病去逝,留下三个上学的孩子和治疗欠下的外债。腾静了解情况后,首先争取到国家针对贫困户生的助学款,然后帮助刘合英参加了国家扶贫搬迁免费交钥匙工程。之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贷了款,建了鸡舍和猪圈,买了30只鸡和两头猪仔。

  2017年9月,刘合英的大儿子考上了大学,腾静协调报社扶贫队帮她争取到了4000元贫困大学生助学款和8000元无息贷款,同时自己也拿出500元交给刘合英,并且告诉孩子:“墨香为伴改变命运。”

\

安康日报社为学房垭寄宿小学捐赠的100套桌凳

  干净的棉窝窝与拐棍蜂农

  一个乡村是否美丽宜居,或许这里的贫困户最有发言权。

  我们来到贫困户翁佰云家时,男主人不在家,正和他爱人李林巧攀谈间,翁佰云走进了家门。一双干净的棉窝窝鞋,穿在刚刚出门的翁佰云脚下,着实让我们感到一阵开心。

\

  图为贫困户翁佰云妻子李林巧;翁佰云一家,学习养猪技术,目前已存栏大小生猪60头。

  记得一年多前我们来时是个下雨天,当时必须开四驱车才能到翁佰云家,下车后还得步行一段泥泞的土坡,一进门就把地板踩了个稀脏。一边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一边和他聊了起来:“这下冬天敢穿棉窝窝出门了。”“可不是嘛,以前雨天只能穿胶鞋,晴天也只敢穿皮鞋,如今水泥路打到了门前,想穿什么鞋都行!”翁佰云说话都底气十足。

\

花园般的学房垭安置小区

  以前因为没有这条路,翁佰云发展养猪十分困难,遇到阴雨天气,无法把猪运出去卖,常常错过商机。如今路通了,他们也购置了一台二手农用车,随时可以把猪卖出去。今年安康日报社还给他们联系了养殖专家和技能培训班,如今翁佰云家大小生猪存栏就有60多头。

  五年来年,安康日报社党委多方协调项目,在市区职能部门及流水党委政府支持下,陆续从相关等部门协调项目资金近400万,用于卫生室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工程、便民桥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面貌,增加了学坊垭的脱贫致富能力。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对于贫困户来说应该是最具长远效益的。

\

  因贫致残的贫困户鄢大尚在报社帮扶干部引导下,除了养鸡还发展了蜜蜂20箱。

  来到贫困户鄢大尚家时,他正在里屋忙活,外面的院子和堂屋很是干净。听见有人进屋鄢大尚拄着拐棍迎了出来,“我记得你,来得正好,我给报社的同志讲讲今年养蜂的事。”

  今年鄢大尚一个人在家,由于腿脚不便,缩减了养鸡的规模,报社给他联系了10箱蜜蜂,负责送蜂箱上门,今年正月十五送他去瀛湖镇学习养蜂技术,等割了蜜还负责上门回收。

\

安康日报引导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

  据学坊垭社区主任鄢明刚介绍,在安康日报社领导的重视下,社区先后两次组织有意愿有能力养蜂的贫困户举办了“养蜂技能培训班”,带着贫困户去瀛湖“老农养蜂专业合作社”实地手把手地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了养蜂基本技能。今年4月,协助社区成立了“早来春蜜蜂养殖合作社”,由社区能人鄢邦春牵头,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推广这一“短、平、快”产业,助推贫困户脱贫“摘帽”,在大家的努力下,该合作社仅用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养蜂合作社注册登记、签订协议、第一批蜂种发放等工作。

  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安康日报社在帮扶学坊垭社区进行茶园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帮扶养鸡、养殖产业,先后安排驻村工作队从大同“鑫源养鸡场”“东风养鸡场”为40户贫困户购进防疫可靠的鸡苗,使成活率达95%以上,还为他们打开销售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已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三个,学坊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七里刚子合作社、安康早来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

在安康日报社协助下,2018年8月投入运营的学房垭毛绒玩具厂

  心里亮堂堂与日子有盼头

  第一面见到贫困户鄢昌才时,他正在社区卫生院打点滴,到他家时正赶上他进门。听说是安康日报记者来采访,他一个劲说,不好意思。

\

  因残致贫的贫困户鄢昌才,感恩报社干部热情帮助,力所能及地发展产业,力争早日脱贫摘帽。

  “日子我都记得很清楚,去年农历的3月23。”鄢昌才说,当时养的两头猪都生了病,正在发愁时,报社的帮扶干部就进了家门。得知两头猪值1700元,帮扶干部便拿出1700元钱递到他手上说,给猪治病,能治好了皆大欢喜,治不好了,就用这钱再养两头。见此情景鄢昌才一个劲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前一阵子驻村工作队的毛明星还来了解我们的吃水问题,现在家里的自来水、用电都很方便。”最后鄢昌才说,我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也不太好,但在报社的帮扶下,就是眼睛看不见了心里也是亮堂的!

  来到最后一个贫困户鄢忠兴家时已是日头西斜,但阳光满照在院中。鄢忠兴正和妻子忙着晾晒红薯干,见有人进院忙捧起一捧说,快尝尝,现在晾得正好。

\

  图为贫困户鄢忠兴两口子;鄢忠兴与病魔斗争的同时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产业。

  鄢忠兴两口子勤劳,房前屋后打理了3、4亩蔬菜、粮食,今年收成不错,但最让他们开心的还是儿子开始自强自立。原来鄢忠兴的儿子已经成年,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见自己家获得了安康日报社颁发的“脱贫攻坚自强奖”,也想去闯闯,通过报社联系了城区的一家快递公司。鄢忠兴说,他们的希望都在儿子身上,如今儿子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日子也有了盼头。

\

学房垭村民制作红薯粉

  安康日报社作为一家文化事业单位,依托自身优势,强化思想上、精神上的帮扶,帮助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开辟开办扶贫专栏,组织大型记者采访活动,观察总结全市扶贫典型经验模式,每年刊发稿件2000余篇;拍摄脱贫专题微视频,展示脱贫工作亮点,通过一篇篇扶贫励志新闻宣传报道,营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同时,报纸、网站还开辟“党报公益助农”栏目,为群众和商家牵线搭桥,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

安康日报社对勤劳致富先进典型进行表彰

  自帮扶学坊垭社区以来,安康日报社一方面深入挖掘自强自立、勤劳致富先进典型,对榜样进行总结表彰;另一方面协助建立村规民约,大力建设新民风。去年12月27日,安康日报社与流水镇在学坊垭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对带动贫困户脱贫效果显著的养殖大户翁佰云等2户授予“脱贫攻坚贡献奖”,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翁义建等10户授予“脱贫攻坚奋进奖”,对新民风建设中作出表率的鄢邦华等5户授予“脱贫攻坚新民风带头人”荣誉称号,对当年脱贫的查政根等23户授予“脱贫攻坚自强奖”,对养殖发展成功的林隆波等21户授予“脱贫攻坚产业奖”。今年5月29日,又对王友平、邬恒弟等10名在脱贫攻坚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的村民进行表彰。通过帮扶、培养、挖掘、表彰翁佰云等一批脱贫致富模范,影响和改变“等靠要”依赖思想和“不劳而获”懒汉心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

安康日报社帮扶兴建的100亩陕茶一号茶园

  采访行将结束时,学坊垭社区支书鄢大池同我们一起驾船前往码头,坐在船舷,他一边撩水洗鞋上的泥一边说:“农村工作必须脚上带泥,才能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