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教育网讯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一段段难忘的岁月,一行行文字记载了近百年的乡村发展史……走进宝鸡市陈仓区西秦村史展览馆,李志保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带领青年突击队兴修水利、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上世纪60年代 一天工分1元多就是榜样
李志保老人生于1946年,如今担任西秦村幸福院院长。
“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水平和现在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他从1963年开始担任西秦村团支部书记,带领青年生产队队员,白天下地干活,播种、锄地、浇水、收割,晚上开会学习。农田会战,他所带领的青年突击队总是冲在最前方,干最苦最累的活。
“那时候村里的生产队每人每天工分能赚到1块多钱。”李志保回忆说,当时别的生产队社员每个工分才挣2-4角钱,西秦村成为其他社队学习的榜样。
上世纪70年代 人均150多公斤玉米和小麦
1970年,李志保被选拔推荐到宝鸡县(现陈仓区)担任县团委副书记,他放弃了吃商品粮机会,依旧在农村生产第一线。
李志保说,改革开放前,西秦村全部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每到年底,他们全家人均能分到100多公斤玉米、50多公斤小麦,加上一些大豆、小米,基本够吃。穿的就是粗布衣服,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接补丁。
令老人骄傲的是上世纪70年代,他们大队因为生产搞得好,省上发了一辆解放牌卡车,帮农、拉货,这辆车成了村里创收的工具。后来村里有钱了,拖拉机有几十辆,并创办了农机修配厂、面粉厂、砖瓦厂等。
改革开放以来 人均纯收入达21300元
改革开放后,李志保先后担任西秦村砖瓦厂党支部书记、西秦村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他家的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上世纪80年代率先在村里盖起二层小洋楼。
李志保回忆,村办的砖瓦厂90年代效益最好,每年能给村里赚八九万元。后来村里还办了化工厂、铁钉厂,直到现在村里的建筑公司还存在,还有一个水厂,算是村里比较大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和提升,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2014年5月,西秦村筹建村史馆,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图表阐述村民勤俭列业的奋斗历程。2017年全村总经济收入5.13亿元,人均纯收入21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