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培养:“因材施教”与“共性要求”如何统一

日期:2018-06-25 09:59:34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量:

  近日,科学网博主王德华在《闲聊研究生培养中的“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一文中表达了对研究生培养中“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的思考,该话题在科学网上引起热议。

  “从现在的情况看,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可以理解为是‘统一要求’,如规定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申请和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往往是一般要求,或略高于一般要求,保证了大多数研究生能够获得学位,但不是严格要求,也不是高要求。”王德华撰文写道。

  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研究生培养,除了实行统一要求外,还有一种声音是要因材施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

  那么,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应当怎样发挥不同优势,从而达到培养效果的最优呢?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张柏春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丁邦平

  共性的要求一定要制度化

  早在先秦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思想。时至今日,“因材施教”的理念仍被教育界所推崇。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受教育者)的兴趣和能力等具体情况,制定有效、合适的培养方案,施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目的是使得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看来,研究生培养的“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都是必要的。“不过首先,有共性的要求一定要制度化。”

  如果把“因材施教”看作个性化培养,“完全的个性化培养首先在操作层面不好实现,其次对于导师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张柏春解释。

  2005年到2010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学研究生规模从2005年到2010年增加了57%,每年招收研究生规模的增幅为47%。从2010年到2015年,虽然每年研究生扩招控制在5%以内,但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了10.69万,增幅为19.86%,在学研究生规模增加了37.3万,增幅为24%。

  在此背景下,每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没有那么多的老师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张柏春坦言,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越来越趋向于标准化。

  高层次教育需要个性化

  “教育越往上走,个性化的东西越多。”张柏春认为,本科教育由于招生规模大,全世界各高校也有很多培养经验,更适合“统一要求”的教育模式。而“硕士、博士的培养中个性化应当是更强的,因为硕士和博士阶段本身研究专题就比较专业,针对性越来越窄,必然更适合个性化培养。另外,教学规模毕竟会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而减少,越往上走精英教育和高端教育越多,由于总量的限制,教学资源更适合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邦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首都师范大学,由于每个导师一年只能招收一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因材施教有了更有利的实施条件。“我们能够做到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共性基础上的因材施教

  “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应该因材施教。但总的来说还需要一些共性的制度化规范。”在张柏春看来,在共性基础上的因材施教是有好处的。“因为有些要求总要追求一定的标准和一致性,这是必要的,不然在管理和治理上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的教育要面对那么多的大众和受教育者,有很多基础工作的要求必须一致。比如,全世界理工科教育的高等数学应该都差不多,不同学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模式没有太多个性化的东西。”张柏春说。

  那统一要求的“线”到底应该怎么划?


\
 
  丁邦平认为,这条“线”就是能达到各个学校和科研机构毕业的水平。“达到学位申请的要求,这个底线不能丢。”

  不过由于全国各高校的水平有差异,这一统一要求也要结合各个高校的教学实际来划定。

  在划定了“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人的才能、特长可能需要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在某些方面独特的天赋。“因材施教更多在于发现受教育者的潜力和天赋,在这方面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发挥以及成长。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导师充分了解这个‘才’的特点、兴趣、潜质、个人天赋。”张柏春说。

  在丁邦平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工作中,他会根据学生自身的目标调整培养方案。“比如有的学生读了硕士之后还想读博士,那就需要老师在学术上有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而有的学生想硕士毕业后去工作,那也不能强迫他,尽可能给他提供一些机会,让他能够得到实际的锻炼,同时又能够保证顺利毕业,学业水平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因此,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总之,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在研究生培养上是有互补性的。两头都不要走极端。”张柏春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6-25 第7版 观点)

实习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