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的腐败,是对裸考考生的极度不公平。它既是对高考这个社会公平底线的践踏,更是对正常教育的极度扭曲。教育功利主义,造成诚信和底线的缺失,正在无情地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做人——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在我们的教育中,教会孩子诚信做人、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知行合一,才是给了孩子一生顶天立地、用之不竭的素养和财富。
高考自主招生论文造假:教育功利主义正在毁掉下一代
文 | 李子厚
来源 | 问渠笔谈(wenqubitan)
01
今年暑假,关于高考的热议话题始终没有间断。从“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到河北农家女孩因《感谢贫穷》一文引发非议,再到震惊全国的“河南四考生答题卡疑被调包”事件......
“答题卡疑被掉包”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事件各种大反转,最终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调查组公布的“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而落下帷幕。尽管调查结果已经公布,但在此事件中又意外牵扯出更多余波。
“疑掉包事件”中涉事考生之一苏同学被发现涉嫌自主招生论文抄袭。无独有偶,网友们经过调查发现,苏同学所在郑州一中还有多位同学的论文也存在同样问题。由此,“答题卡疑掉包事件”刚刚退出公众的视线,自主招生论文作假的消息便立刻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目前,该文章已被强制删除,但其传播范围早已扩散到全网,引起了广大网友对自主招生中公平问题的质疑。
02
其实,为确保高校自主招生公平公正,每年教育部都会专门发文,要求各地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论文买卖造假等行为,对弄虚作假的考生,取消其参加当年自主招生和高考报名的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对参与作假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但是仍然有社会机构与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铤而走险,走上了造假的不正之路。
而这种造假,其危害之大,是无疑的。
在裸分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越来越困难,以及社会广泛担忧“寒门难出贵子”的当下,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在教育尤其是高考这一个被认为是最后一个公平领域体现出来,是至关重要的。
自主招生的腐败,是对裸考考生的极度不公平。它既是对高考这个社会公平底线的践踏,更是对正常教育的极度扭曲。
当然,学生在这个事件中表面上是获得了一时的“成功”,可能凭借看似有水平的论文而获取招生加分,但实际上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甚至可以说,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用这种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获取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这无疑是在毁掉这个孩子。
03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如此造假、满口谎言,长大了又当如何?
显然,如果一个孩子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不择手段、缺乏诚信原则和底线,没有道德和法律的意识,长大后也肯定是社会的危险品。
一个孩子从小就习惯依赖非正常的方式获取所谓的成功,那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定缺乏了依靠自身的努力换取真正成功的动力。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教会他们从小就说谎造假?又是谁在教会他们逐渐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是谁在毫不留情地“摧毁”他们?
是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种种行为失范,让孩子耳濡目染。
是老师和学校,学校教育的扭曲,唯分数论和升学率,让孩子成为受害者。
是社会,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以及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社会机构,让孩子成为他们牟利的牺牲品。
总的来说,还得回到教育的层面。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言,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功利主义,造成诚信和底线的缺失,正在无情地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04
教育的功利主义首先体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家庭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就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不足,或者说是父母的行为失范。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这个世界上,也唯有父母这个身份,无需考证过关、经年审核,但也唯有父母这个身份,必须终身学习、不容怠懈。
而在当下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焦虑的,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一大堆兴趣班,恨不得将所有的所谓的有用的东西都让孩子去学习,让孩子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揠苗助长、过分追求功用,常常伴随的是父母长久的溺爱和保护,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以过度的保护和短视的养育,让孩子稍遇问题和困难便不去自己凭能力克服,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外力的辅助而获得所谓的成功。
正如有调查报道提到,2017年,小李同学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某985高校。她说,为了通过初审,她的母亲从好几个单位给她开了实习证明,还有一堆获奖证书。这些证书都是真的。“去学校填初审表格时,别人都是几页材料,我是一大沓材料,把老师都给吓到了。”
而在河南答题卡事件,苏同学的父亲在记者采访时竟称“大家发表的论文都是抄的,天下论文一大抄......”
父母行为言语的失范,家庭教育的缺失,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孩子,并成为其今后的行为导向。
05
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则更显突出。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和现实实践已经进行了多年,高考也早已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对于大部分家庭大部分人来说,考大学还是极其重要的。种种的社会现实要求学校教育始终还是得围绕“应试”展开。
高考成绩、升学率对于学校来说,也无疑是核心竞争力。家长、社会对于高考的关注,对于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学校开展的各项素质教育的活动常常并不被看重,最受关注的还是升学成绩。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大学、提高升学率,尤其是名校比例,鼓励学生参加高考自主招生,参加学科竞赛,是很多学校的必然选择。
但这种选择,恰恰基本上都是功利的。很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其他比赛,根本不是基于兴趣爱好,而是为了高考或自主招生加分。而学校和老师给学生灌输的理念,也都是高考能加分,或者符合自主招生报考条件。这些无疑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功利思想,对高考有用才参加,而不是学科兴趣和学科素养。
甚至有新闻报道,在一些学校,给学生开假证明、更好的学习成绩单、不存在的证书奖励,或者教学生如何作假、如何钻空子,竟成为部分学校的必备工作和部分老师的必修课。
学校教育的扭曲,唯分数论和升学率而不择手段,表面上是帮助了孩子进入大学,但势必将孩子培养成为一批又一批的利己主义者。
06
当然,教育功利主义的根源,是功利浮躁的整体社会环境,尤其是尚未健全规范的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环境。
据《半月谈》报道,有培训机构明目张胆地声称,可以花钱买论文搞奖项,保证通过自主招生的初审。
那这些论文与证书从何而来呢?不少培训机构表示,只要肯花钱,论文与证书都不是问题。江西一家培训机构称,花两万块钱可以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论文,去北京玩一趟就能拿到国家级奖项,比如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叶圣陶作文大赛,总共交纳3万多块钱,可以保证通过211甚至985院校的自主招生初审。
而在大学校园中,这种论文造假、买卖论文的现象则更加严重,有的学生为了奖学金、为了考研读博升学、为了找到好工作等等,学术造假、粉饰简历也屡见不鲜。而这些能说只是学生本人的道德原因吗?应该不能,当然有各方面的压力、诱惑,等等......
有人说,做教育方面的产业,是最赚钱的,因为为了孩子,家长们都愿意花钱,都肯花钱。而很多产业,为了赚钱为了谋利,不惜违法,扰乱代表着社会公平公正的高考秩序,更加侵蚀、污染了正常的教育环境,使教育越来越背离最初的轨道。
如果任由社会如此,而我们还教育学生要适应社会,其后果当何其危险。
07
钱理群教授在解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曾在一堂课上遇到一个学生,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对他的讲解非常有兴趣。在课后,钱教授也和这个学生聊了很多人生和文学话题。就在他以为找到了一个“可塑之才”时,这个学生说自己正在申请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了,可就在他给出那封推荐信之后,这个学生却从此消失,再也没有在他的课堂上出现过。他这才了解了这个学生的真实目的。
这就是典型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功利化的环境,教育也是处处追求功用,在这种环境中被教育的孩子,也是时刻追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渐渐地,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初心、信仰,失去原则,丧失底线......
大家头破血流买学区房,报各种培训班,这不叫教育。培养出一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孩子,长大后热衷蝇头小利,贪慕虚荣,甚至危害社会。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08
让教育回归正常轨道,刻不容缓。它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共同改变与回归。
在我看来,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不仅仅是授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精神、形成个性、完善人格。
换言之,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做人。
——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教会孩子诚信做人、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知行合一,才是给了孩子一生顶天立地、用之不竭的素养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