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某研究机构对家庭教育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发现值得关注。
家庭教育支出包括校内支出和校外支出两部分。调查显示,总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其中农村3936元,城镇1.01万元。就校外支出而言,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同样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以小学阶段为例,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不言自明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支出的能力,同时,诸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这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城乡结构。
目前市场上的学科培训班多以强化训练为主,有较强的应试倾向。中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具有一定特长也就意味着能在升学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在城乡教育差距目前仍较大的情况下,城乡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一方面将加剧考试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将拉大城乡学生升学竞争力。
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不同家庭之间的经济条件、文化资本差异很难抹平,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而言,需要缩小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以提高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教育支出能力。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面对校外教育对实现教育公平目标带来的挑战,应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要向边远农村地区等倾斜,加大对农村薄弱校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学生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同时,政府还可以尝试通过参与并提供服务的方式,在校内为成绩在后20%的学生开设专门补习课程,缩小由于家庭经济能力带来的接受教育资源的差异。
城乡学生升学竞争力的差距,还可以通过加快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方式进行弥补。综合素质评价考查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这些素质在城乡学生中有不同表现。对此,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多元视角和多样的方法进行,用不同的尺子来考查成长于不同生活背景中的学生。比如,考查一名城市学生怎么逛博物馆是可以的,却不适宜用来考查农村学生。同时还要改变用得了多少奖、拿了多少证书等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避免素质教育沦为“数字教育”。
校外教育的发展在满足民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同时,对教育公平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必须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作者 杨三喜)
实习编辑:刘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