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资讯
名师
教育培训
免费课程
校长面对面
舆论监督
校园风采
招考快讯
视频
教师大讲堂
家庭教育
文学作品
学生作文
基础教育
就业求职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家庭教育
>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日期:2018-06-28 09:18:16 来源:留学全知道 浏览量:
引 言
2018美本的申请告一段落。一些家长群里又炸了:
问题一:为什么一个出类拔萃全才型的孩子,标化几乎满分,六门AP满分,还有相当丰富的科研实验和课外活动,可申请藤校却被拒了?事后父母分析,认为孩子独独缺了竞赛,导致没有亮眼的特长;
问题二:某理科牛娃,标化同样优秀,手握AMC,AIME,USAD各种国际赛事的奖项,但收到的据信都可以打牌了。为什么会这样?
这么优秀的孩子被拒了,大家的焦虑指向同一个“烧脑”问题:给孩子规划的课外活动会不会错了?拼竞赛值得吗?
我们今天请到棒呆咨询的创办人Brian深度聊这个问题。Brian在美本升学界有着“男神”称号,因为他辅导的孩子10年共有15位被哈佛录取,33位拿到耶鲁offer,包揽了“哈、耶、普、斯、麻” 等美国名校。
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Brian怎么看待孩子的兴趣规划?如何选择竞赛?没有竞赛的孩子如何胜出?
Brian的话
现在的孩子周末被课外活动填满了,家长也陪着起早贪黑,拼竞赛的孩子更是努力。一家人这么拼,但方向到底对不对?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往年成功录取藤校和美国TOP 20名校的,有40%的孩子没有参加过任何竞赛,但他们都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特长,给招生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就是说,兴趣班可以帮助孩子打开一个世界,而名校正是希望录取一个丰富立体,并非只懂得学习的人。
而竞赛为60%的孩子加了分,但它并不是一个标配。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说,兴趣班只是陶冶情操,我们并没有希望达到什么功利目的,更没想刷竞赛。
但孩子越大,家长的心态开始变了。一方面兴趣班的投入增大,孩子自己也希望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发现在申请美国本科时,如果Honor(奖励)栏目里填写0,那么面对现在如此庞大的申请人数,确实会显得逊色。
跟孩子一起学习的同学,有的可能还没有自己孩子有天赋,但人家Honor那一栏可以填出知名的奖项,吸引招生官眼球,无论家长和孩子,多少会觉得有点委屈。
当你希望孩子有拿得出手的竞赛成绩,教育规划必不可少。竞争越激烈,规划就越重要。
放养教育,讲的是一种心态和沟通方式,并不是家长在资源规划面前的缺位。所以,无论是规划兴趣班,还是学科竞赛,家长需要好好想想以下四点。
竞赛,促进孩子能力拓展了吗?
为什么要参加竞赛?
学科竞赛可以让孩子们在一段时间内,为了一个目标而专注努力;同时,好的竞赛会形成一个team,让孩子和全世界厉害的同龄人共同探讨,突破个体的局限。
由竞赛发展出来的能力(目标性、专注、协作、时间管理等),正是顶尖名校看重的。这些学校希望录取的是未来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所以,打动招生官的不是竞赛结果本身,而是孩子在竞赛中拓展的能力。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考察竞赛是否达到了能力拓展的目的。
对于招生官来说,他们如何衡量一个比赛的价值?不可否认的是,能让藤校招生官眼前一亮的主要是经过证明的国际性大赛,这些比赛可以对孩子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
家长常问:这样的比赛有哪些?今天一并总结一下。
首先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各项奥林匹克竞赛,包括:
1)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2)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PhO)
3)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
4)国际生物奥林匹克 (IBO)
5)国际信息奥林匹克(IOI)
之后,还有一些面向中学生的国际性的科技创新大赛:
1)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
2)西门子高中生竞赛:数学/科学/技术
3)GSF 谷歌科学挑战赛
以上8个比赛的含金量非常高,能在某比赛中取得名次,甚至入围决赛或半决赛,都是对大学名校申请竞争非常有利。
此外,还有一些为大赛选拔队员的比赛,在美本申请中也受到广泛的认可:
数学类
1)AMC(美国数学竞赛)
2)AIME((美国高中数学邀请赛)
3)USAMO(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三连
4)HiMCM (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
人文社科类
1)美国学术十项全能USAD
2)NHSDLC (中国高中生美式辩论联赛)
3)NSDA(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
4)模拟联合国
5)模拟法庭(Peer Potential Mock Trial)
6)美国各级别写作竞赛
7)HSYLC(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
8)China Thinks Big
倒推看:你家的时间规划合理吗?
世界一流的学术竞赛,无论对提升孩子能力,还是未来的升学,都很有帮助。
但这些比赛除了对学生的天赋和努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考察了家庭的时间规划能力。
参加国际性的竞赛,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钻研。对于一个即将申请美本的孩子来说,他要同时兼顾很多其他活动,肯定是来不及的。临阵突击,更不是美国教育者希望看到的。
曾有一篇文章,说一位美国华人妈妈为了让孩子在高中时期,冲击国家级的数学竞赛。于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其他孩子才刚刚学会乘法的时候,父母开始引导孩子练习AMC的题目,孩子六年级便在小学数学奥赛上获奖。
这听上去很鸡血么?其实不一定。美国的教育不鼓励临阵突击,更不欢迎投机取巧。像这样长久规划,倘若方法得当,孩子喜欢,比起盲目乱撞,更加显示了家庭的引导和孩子的坚持。
中国地区每年报名参与AMC的学生有上万名,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孩子能入围更高级别的AIME。所有的“数学牛娃”,并不仅仅是天赋好,更多人是因为规划合理 + 科学引导。
通常来说,竞赛时间规划可以参照这个时间表:
9年级前
有意识地寻找孩子感兴趣、并且擅长的学科,开始参加低年龄段竞赛。从中了解自身水平和发展潜力。这样可以判断未来是否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还是改变策略。
9-10年级
先从低难度的比赛当中累积经验和能力,尽早参加竞赛培训,毕竟很多比赛都有周期性,一年一次,最多一年两次。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很难达成既定目标。
11-12年级
9-10年级阶段如果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在11-12年级第二阶段争取更高级别的比赛取得更好成绩。
这样的持之以恒,招生官看到的不仅是孩子优秀的学术能力和IQ,更是美国非常注重的Grit(恒毅力)。他们把学习看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当孩子从小开始,乐在其中,这正是美国高等教育鼓励的理念。
错的不是竞赛,而是你的态度
所以,你需要担心的,并不是孩子是否提早开始,而是他们是否乐在其中?
有的孩子热衷数学竞赛,但很难说出数学为什么吸引他;热衷钢琴考级,心底却对音乐产生了厌烦。这样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家长把考试当作最终目的,而不是把考试作为学习的一种探索。
很多的父母认为竞赛在爬藤中不可或缺,于是很小就规划孩子走竞赛路线,一切包办,却恰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该如何通过竞赛学习,培育孩子的独立思考、自理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等。
你要知道,竞赛的出现,是一种对于学习探索的鼓励。所以,得奖可以证明孩子的能力和坚持,但没有得奖绝不是世界末日。因为,证明孩子能力的方式不止一个。
道路有许多,但堵死道路的方法却只有一种,那就是:磨掉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对世界的探索欲和信心。
大家都知道,正向压力是好的,它可以促进大人和孩子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不主张没有规划、没有压力、完全放养。
但负面压力会加速孩子的放弃。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很大影响。同样的一件事,你的沟通方式是“哇,这个真有趣!” 还是 “快点,来不及了,你怎么这么慢!”
前者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后者强调了对孩子的不满。
建议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对于孩子的情绪宣泄。没有参加上面列出的竞赛,并不是世界末日。
倘若你的孩子从小热爱摄影,积累作品之后投给摄影大赛,收获一些奖项,这就是他独一无二的地方。这远远比把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不喜欢的数理化竞赛中好很多。
最可怕的结果是,家长孩子拼命半天,最后落入美国招生官对亚裔孩子的“千人一面画像”: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数学呱呱叫,英文也很好;特长:钢琴,小提琴,舞蹈;体育:有一些参与;缺乏个人的风格,创造力和幽默感;对政治话题:比较冷漠。
华人学生的“优秀”和标准化,却恰恰成为他们进入名校的障碍。
案例告诉你,没竞赛的孩子也能胜出
竞赛可以让招生官眼前一亮,但更能在招生官心中留下独特印象的,往往是孩子精彩的个人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孩子的:
Passion激情
Uniqueness自己的风格
Innovation创造力
Diversity多样性
Leadership领导力
......
这些能力的磨练可以通过竞赛获得,但竞赛绝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举几个过往的孩子的例子。
2017年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的卢同学,他最独特的经历是18岁前独自旅行了22个国家,有独立于旁人的全球视野。他着迷于地图,给他一张这个星球上任意一个城市的地图,他基本能说出城市的名字,地理位置,以及城市设计的大体思路。
在他的个人陈述中,他用地图讲述了在旅行中经历的故事,从城市规划角度思考的社会发展问题、贫富差距、阶层冲突、还有他为改变现状所做的努力,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深度思考。
他还给报社撰文、组织慈善活动、热衷于音乐,并且不止步于钢琴,还是教堂管风琴师、爵士乐队黑管手、还会古典音乐作曲。
还有一个被芝大录取的孩子,大家看了她的文书都被深深吸引了。她一开始打算描写她如何在辩论场上克服恐惧,战胜对手,但左思右想,觉得实在太老套了,于是剑走偏锋,选择了一个看似无厘头的经历:吃草。
她描述小时候,如何喜欢品尝花园里不同种类的植物,并且把它们归为药材,继续研究研究。看似无意,却表达了她对新事物的热爱和钻研态度。
这些鲜活的个人故事,比起Honor栏里的几行竞赛成绩,更加立体有趣,也因此成为孩子贴在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标签。
所以,还是那句话:孩子宁可是一个偏门;也不能没有爱好、没有热情。
竞赛展示了孩子的能力,但挑战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远远不止这一种。关键是家长引导孩子踏入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坚持和探索走了多远。这才是竞赛和所有活动的目的。
实习编辑:祁涛
频道总排行
1
调查:“手机病”会“传染” 亲子时...
2
揭秘职业捉奸人:3、4月是高峰期 工...
3
初中生家庭教育十大误区
4
三工调查:职场妈妈的“二孩”账本
5
90老人长寿有妙招:每天坚持“六个一”
频道月排行
26
高考成绩一个接一个公布。考得好成绩的...
18
我们这个时代,父母的系统教育始...
17
2月14日,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
16
蹲守、跟踪、偷拍……8年来,调查千人,...
15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会发现他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