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夺走:
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
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
1
如果你常刷知乎,前阵子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很热门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我看了许多网友的回答,点赞最高的一条回答是@特雷西亚说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苦,会让人麻木,习以为常;学习的苦,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
这让我想起2017年初,16岁的堂弟八年级没读完就主动辍学了。他给出的理由是:老师讲的东西学不会,上学没意思。
今年春节见面,得知他竟然在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想通过读大学提升自己,这让我意外又惊喜。
原来,他在社会上游荡了大半年,干了许多体力活,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后来在家人的劝导下,堂弟去了一所中专学校学习临床医学。
我问他为什么又想通了要去读书,堂弟说:去年一年,我在县里医院实习。科室里的医生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护士学历都比我高。
虽然我没有受到太多的鄙视,但是面对别人高超的专业技术和扎实的基础,我还是感觉有点丢人。如果不继续读书深造,以后根本无法立足。
听了堂弟的话,我很庆幸他还没有被生活的苦所麻痹,他还愿意在尖锐的学习痛苦中勇敢前进。他还能打心眼里清楚,在应该奋斗的年纪不能选择安逸。
这对于他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他给了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去奋力拼搏一把,改变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
2
小峰是我大学时去外校做社团活动认识的朋友。在他们村里,流行去广东打工,小峰的哥哥17岁就去了广州打拼。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从小乡村考进省城的一所大学,学习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
进入大学以后,小峰学习依然勤奋刻苦,大学四年都坚持早起学英语,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宿舍。
他的头发经常长到耳朵下面都不去剪,我知道,他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天天泡实验室没时间,并且觉得在实验室也没有什么重要人物要见,形象好坏已经无所谓了。
大四时,小峰被院系推荐保送本校研究生。研究生的三年,他还是孜孜不倦地努力钻研。
后来毕业时,经过导师推荐,他去了一家很不错的公司上班,起步薪水就上万了。
那时,小峰哥哥的薪水也是1万多。
看似兄弟二人不相上下,可是,已经33岁,打拼十几年的哥哥,和24岁刚刚毕业的小峰,真的一样吗?
有次我们私底下聊天,小峰说:
如果不是读书,如果不是高考,我的人生经历应该是我哥的复制版,或许凭借我哥的经验会稍微好一点。
但现在,我靠自己的努力学习,用了比我哥更少的时间和辛苦,实现了不一样的人生,并且起点还要更高些。
在我们的生活里,高考、大学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可否认,这是大多数人最好的、最便捷的路。
“读书改变命运”,这个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并且越喜欢读书的人,越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3
读书这条路,为许多人打开了一扇机遇的大门。虽然也会面对艰难困苦,但相比起来,年轻时吃读书的苦,不算苦,那是财富。
那些成长的磨砺、奋斗的汗水,都将化作你的底气和格局,累积成你向上攀爬的阶梯,支撑着你看到更高处的风景。
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沈光耀的家训第三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子孙虽愚”当然是谦虚,但“读书学习”才是这个名门望族的家训里最想要强调的。可见,无论贫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
实习编辑: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