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 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章巍在“第二届基础教育信息化论坛”上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极大丰富。将来,学校的育人方向要从知识导向转变为素养导向,教师不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着,而要成为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者、潜能的发现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日前,由新华网、优学教育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基础教育信息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第一场圆桌论坛议题为“从量变到质变,信息技术发展如何激发教学理念革新?”。章巍认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往往对社会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当教育超越技术时,这种教育的超前性使培养出的人能够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但当技术超越教育时,孩子们往往一走出校门就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如今,在信息化2.0时代,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如果教育不紧跟步伐,将来就会使青年人在社会中难以找寻自己的位置,所以学校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面对科教融合,学校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在探索新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上发力。
章巍表示,学校教育应从四方面进行改变。第一,学校育人方向的转变。必须从知识导向转变成素养导向,与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相匹配。第二,课程内容的改变。比如STEM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的融入等。第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和途径大大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单纯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应做大数据的分析者、潜能的发现者和学习的促进者。第四,教学方式的变革。未来,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拘泥于教室、束缚于学科。学校应创造更多元的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总之,学校应该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技术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