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山海经》很好玩,因为里面记载了天象、洪水、动物、神袛、英雄等远古主题神话,还有女娲、仓颉、夸父、刑天等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各种神兽、怪物、植物、国家等也令人眼界大开。但另一方面,《山海经》因为用文言文写作,阅读这部上古奇幻创世史诗有一定难度,繁杂的内容也因缺少整体建构而让人敬而远之。
但是,在“山海经大惊小怪”系列中,艰涩的文字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各种人物、动物陆续走进校园,和高登登为首的侦探小队展开了诸多奇遇。该系列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葛冰就像魔术师,让《山海经》呈现另一番面孔,引领更多孩子徜徉于这部古代典籍之间,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什么要创作以《山海经》为主题的故事?如何让孩子爱上中华传统文化?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现实还是放飞想象力?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葛冰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问“山海经大精小怪”系列的缘起是什么?整个系列包括每个故事,是如何架构的?接下来又有哪些主题会涉猎?
葛冰: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就文学作品来讲,除去“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山海经》也是中国古代想象力非凡的惊世之作。我比较早就萌生了从《山海经》中汲取素材进行创作的想法。经过多年准备,写出了“山海经大精小怪”系列。
这个系列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一所小学校。主人公是一群小学生,当然还有出现在校园里的“大精小怪”。在写法上,我采取现代小说的手法,让孩子们熟悉的神话形象进到校园,变成幽默可爱的人物。在原汁原味保持那些经典形象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现代表现手法,讲述当代人所关注的主题,如环境保护、治理雾霾、地震海啸、小行星撞击地球等。
这种写法的初衷是,一本书只有吸引孩子,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山海经大精小怪”系列比较注重情节的曲折、惊险、悬念,只要孩子拿起这本书来,就会一口气把它看完。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写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还有诸多有趣的珍奇怪兽。
《山海经》中神奇的国家、人物、动物、植物有许多,我准备继续写下去。在进一步阅读《山海经》的同时,我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山海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神怪世界,前面的作品是把《山海经》世界中一个个人物拿到现实生活。如果现代人进入《山海经》,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神怪世界,也许会写出更宏大的内容。当然,还要有复杂的故事结构,有更多的人物矛盾冲突,这只是我的想法,我想做一下这方面的尝试。
记者:您怎么看待《山海经》本身原著的价值?对于“山海经大精小怪”系列,您定位于纯粹的文学读物?还是作为《山海经》的入门版普及物?
葛冰:《山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综合性的山川地理古籍,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奇书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易经》《黄帝内经》)。全书内容广博,写了4830种神兽、2665种神木、132个奇异国度,可谓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等学科知识。
从文学角度讲,《山海经》汇集了中国文学史中的部分经典童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仓颉造字等。我从《山海经》这个文化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虽然“山海经大精小怪”系列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属于新作,但故事内核源于《山海经》。孩子们读了这些故事,会了解《山海经》的部分内容,能激发他们对《山海经》的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系列也可以看作是《山海经》的入门版和普及读物。
记者:《山海经》中不同的人物描写,如无头的战神刑天、掠食人类的凿齿,在古代其实有着不同的描述。为了让这个系列又好玩又可信,您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对于一些有差异乃至有矛盾的资料,如何取舍选择?
葛冰:文学作品最忌讳写人物流于平面化、没性格。《山海经》对人物叙述简单,但非常有想象力,把人物写得极有特点。比如,书中对刑天的叙述只有寥寥数句,译成现代文字是:“刑天和黄帝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屈不挠的猛将形象。
而凿齿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个怪兽,长有像凿子一样的长牙,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帝尧命令羿前往讨伐。见羿带着弓箭找上门来,凿齿慌忙拿起盾牌遮挡自己,伸出牙齿迎战。羿挥动宝剑砍去,盾牌顿时折成两半。凿齿吓得转身逃跑,羿则拉弓上弦,一箭正中凿齿心窝……这些故事和形象塑造,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当然不同年代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评价和描述。我本着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基本上尊重原著的定位,是好人就写成好人,是恶兽就写成恶兽。二是进行再创作,去掉一些不美的、不健康的内容。根据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补充一些好玩的、有趣的故事,并融入现代人的情感,把书中人物写成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比如,《天空落下羽毛雪》里面的精卫就是一个感人的美丽的女孩形象。
记者:“山海经大精小怪”系列中的每个故事非常吸引人,很有想象力,而且感觉您非常了解当下儿童的小心思。如《被小巨人附身的孩子》中的小破孩儿,不想要一代平板电脑,挑挑拣拣,让人很想笑。在作品中写出儿童的心理特点,您有什么秘诀吗?您怎么让儿童文学更突出儿童这一关键词?
葛冰:写好儿童文学,自然应该在生活中多接触儿童,尽最大努力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除此之外,要保持一颗童心。我们说孩子调皮淘气,其实大人有时候也想做一些调皮的事情,这是天性的流露。大人也都是从小孩过来的,有这种童心,写作时就会自然而然融汇进去。
记者:现在,有的儿童文学作家认为,儿童文学应关注现实,而不是滑向轻松、肤浅、搞笑,不赞成过多阅读幻想类读物,您对此怎么看?你认为伟大的儿童文学读物具备哪些元素?
葛冰:儿童文学应关注现实,这是主流,儿童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一些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厚重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确实有震撼力、感染力,这些都不是肤浅搞笑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但是,幻想类作品和轻松、肤浅、搞笑是两回事。幻想是人的本性,生活中不能缺少幻想,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最早都是出自幻想。一般来说,聪明的孩子都有想象力,而阅读幻想作品正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幻想类读物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折射。从文学创作来讲,我赞同百花齐放,现实主题和幻想主题都应该存在。
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要做到两点,一是感人,二是吸引人。做到这两点,塑造好的人物形象是关键。
记者:东方文化博大精深,了解我们文化的根脉,我觉得需要有人做科普,也需要有人引导孩子,走进古代原典中去,为了让孩子更亲近《山海经》这样的原典,你有哪些建议?
葛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当前的图书市场越来越多,老师和家长也在积极引导孩子。我觉得,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循序渐进非常重要。有些家长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孩子阅读古文毕竟有一定难度,而理论性强的内容,孩子不一定能读进去。让孩子喜欢读书,说到底培养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因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只要感兴趣,孩子不被督促也会自觉去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师和父母可以由浅入深,先引导孩子读一些容易的、有趣的、故事性强的作品。难懂的古文可以先读译文、普及本,然后进入原典阅读,进而读出更多有深度的内容。(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