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拖地之余的周蕊珍还要对卫生间的死角进行擦洗
2015年12月8日早晨7点多钟,商州区江南小区西公厕。
当市民们匆匆行走在上班路上时,周蕊珍已经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公厕的保洁工作和公厕50米以内的垃圾清除工作。
“起得比鸡早。”周蕊珍说,20年来,她已经习惯了这个“生物钟”。
早晨5点多,天地还是一抹黑,她就强打精神起床,顾不得揉一揉疲累的双腿,匆匆穿上橙色的工作服。半个小时之后,她轻轻地关上了门、灯,就一头扎进了黑暗之中。
由于离家较近,周蕊珍只需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工作的地方。昏黄的路灯下,刺骨的冷风不时从丹江河边吹来,周蕊珍和其他环卫工人一起站在路灯下等待着点名。当西公厕的门在6:30准时打开时,她就从工具房拿出拖把、刷子对男女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以及母婴室进行彻底的拖刷。待天开始亮堂起来时,她又拿起扫帚对公厕50米以内的路面以及绿化带中的垃圾进行清扫。
“这都不算辛苦。”清除了垃圾、冲刷了厕所、擦洗了门窗,天已经完全亮了。周蕊珍站到公厕外面,活动了一下筋骨,这时很多行人开始到这里上厕所。
“每天都打扫的这么干净,我们都不好意思进来了。”早晨在河边散步的张大爷笑呵呵地说。面对人们的称赞,周蕊珍的心里暖烘烘的,脸上泛起了感动的笑容。
周蕊珍过去长期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马路清扫所一线工作,单位出于其身体状况的考虑,去年她被调到公厕管理所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公厕管理所保洁员。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工种,周蕊珍不卑不亢,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一年多来,在她的耳边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干净”,附近市民普遍的好评以及行人热切的点赞,让周蕊珍工作的干劲越来越足。在很多人的眼中,江南小区西公厕俨然是市环卫处公厕管理所的一个样板。
20年扫地60万平方米
1995年3月,年仅28岁的周蕊珍成为了道路清扫大家庭中的一员。
环卫工作既是一个特殊行业,也是一个城市的脸面。环境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而清扫保洁是维护这个脸面的基础性工作。干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坚韧的耐心、充沛的精力,而且还需要一份强烈的责任心。
4:30起床,5:00从家出发,5:20点名,5:30准时上路。20年来,这一张特殊的工作时间表已经深深印刻在她的大脑,即使现在不定闹钟,她也能按时起床、上班,从不迟到。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她每天凌晨5:30就开始和大家一起手不停脚不住的一遍遍地对负责的马路片区进行彻底清扫,特别是对路牙阴沟、边角等清扫过程中易产生的盲区,总是不遗余力地反复保洁。
人行道的清理没那么繁重,但是更加冗长而琐碎。回想起过去十几年的扫路生涯,周蕊珍像是给自己画了一幅素描图:一手抓笤帚,一手提簸箕,腋下还夹着根铁钩,眼睛扫视着前方的路面,看到杂物就扫起来。还要动不动把手臂伸进沿路的绿化带中钩出塑料袋、包装盒、香蕉皮。
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扫帚,周蕊珍一扫就是两个多小时。有时累了,马路上也没有一个凳子可以休息,她就拄着扫帚,挺着僵硬的身子靠在路边的树上歇息一会儿。对于像周蕊珍这些环卫工人来说,“夏三伏”和“冬三九”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时节。“夏天日头毒辣,汗水浸透了脊背,也得把垃圾扫净;冬天起早贪黑,风冷雪大,冻得人全身僵硬。”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在“三伏”天打扫马路时突然中暑晕倒在街边,幸亏工友及时送来了藿香正气水。这也是她在扫路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中暑。
中心街是城区一条主干道,紧邻市区,车辆、行人多,清扫保洁难度大。周边门面房、住户环卫意识淡薄,时常发生前扫后倒,有的居民还从楼上往下乱抛、乱扔垃圾。为了提高保洁质量与效率,她召开组员会议与大家共商对策。首先对路面实行分段包干,定人定岗定责,每人一处、责任到人。见脏就清,见飘就捡,利用业余时间,逐户登门与临街门面房沟通,宣传环卫知识,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珍惜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同时她积极主动推行垃圾塑袋装化,并上门收集垃圾。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时间久了,很多店主都支持、配合她们的保洁工作,随手乱扔乱倒现象基本消失,大大地提高了路面的保洁质量。
作为道路清扫所的小组长,每遇组里的同志生病了或有事请假,她就会主动伸出援手,或去看望,或替同事代班,没有一句怨言,互帮互助的风气在她的这个温暖的清扫班组中悄然形成。
20年来,周蕊珍扫秃了的扫帚共计120把,扫地面积共达60多万平方米。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
2014年盛夏的一天,烈日当头,没有一丝凉风,在东环路一座化粪池旁,周蕊珍用铁锨一点点地把粪便、淤泥、碎砖、杂物挖进粪桶,然后传给上面的工友。她的高统靴灌满了粪水,身上、脸上沾上了粪便,氨气熏出的眼泪与满脸汗水混在一起,她也顾不得擦拭,顶着炎炎烈日,直到把粪便、杂物清除干净为止。
“吃喝拉撒,人之常情。既然社会需要环卫工人,我就要干好这一行。如果嫌脏,你不干,我不干,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周蕊珍说。正是靠这种对环卫事业执著的爱,靠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她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光和热,被人们赞誉为商洛的“时传祥”。
今年是我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复审验收年,公厕是病媒生物防治的重点部位。周蕊珍带领队友们一心扑在了工作上,每天对负责的江南西公厕死角死面、污垢等用消毒液进行彻底的清洗、擦除,对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了大冲洗和消杀,消除了病媒孳生地。在上级组织的多次检查评比中,她所负责的保洁区域始终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作为市环卫处工作时间最长的一线保洁员,周蕊珍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感受到了市民环保意识的渐进蜕变。“20多年前,人们随意乱扔垃圾的现象司空见惯,城区街道显得脏乱差。如今,市民的觉悟提高了,环保观念增强了,乱倒乱扔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然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环卫工人的生活待遇也不断提高。周蕊珍清晰的记得,1995年她领到的第一份工资是108元,如今她的工资已经增长了30倍。
“她长期在环卫处一线工作,认真踏实,甘于吃苦,并且责任心强。”这是周蕊珍给王慧芳留下的深刻印象。一直以来,市环卫处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公厕管理所副所长王慧芳告诉记者,夏天最热的时节,单位每天都会给环卫工人“送清凉”,带来绿豆汤、藿香正气水解暑;冬天的时候,为了改善公厕保洁员的工作条件,专门给西公厕配备了电暖气和烧水壶,让环卫工人真正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记者3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前来上厕所的市民对西公厕干净、舒适的环境赞不绝口。一位在江南小区街边摆摊卖早餐的王大妈告诉记者,在她眼里,西公厕是整个商州城区最干净的公厕,很少能看到有脚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市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学会去尊重、支持和包容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